(特约记者 蒋攀 摄)
浙江日报记者陈醉
通讯员周如歆葛微微陈嫣婷
“若问我们的叉车有啥特别?两个字,‘瘦’!‘高’!”
在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我们第一次见到作为厂二代接班的“新掌舵人”储江,他幽默的开场白一下子抓住了我们的兴奋点,很少人会用这两个字去形容一台堆高搬运、“卖”力气的笨重叉车。
叉车,现代仓储装卸的主力装备。作为宁波最老牌的叉车公司,如意公司的叉车已稳稳开了38年,驶向130多个国家。而今的“新舵手”又会开辟出怎样的“新航线”?近日,我们走进如意公司,探寻这个老厂的创新密码。
叉车练“身材”
在如意公司的厂区,我们一路碰上好几波外国客商,储江边热情跟他们打招呼,边向我历数“成果”:“上个月,我们刚参展完今年的广交会,当时带去的几款王牌叉车很吸睛,这些都是引流来的沙特、墨西哥新客商……”
边说边走,我们和客商的路径开始变得出奇的一致,一群人齐刷刷聚集到调试车间,一辆5米多高的庞然大物闯入眼帘。
只见一位调试师正操控叉车行进在不到两米宽的“跑道”上,两边是垒高到10多米的货架,车身几乎是贴着货架走的。叉车身前的“搬运手臂”看上去很普通,且颇为笨重,但一动起来却格外灵活,270度自由转向,无需叉车调转车头,就能轻松完成左右两边货架的取货、放货。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高位三向堆垛拣选叉车。”储江说道。可没等他给我们详细说道说道,我们便从身边懂行的外国客商的交头接耳中,捕捉到了一笔经济账:普通叉车绕不开的是转向调头需要空间余量的问题,比如一台1.2米宽度的普通堆高叉车,需要用到超过3米宽的标准“跑道”,可眼前的“跑道”目测只有1.6米左右的宽度,“瘦身”了一半之多,换算成仓库的容积率,相当于提高了60%左右……
“这大概就是储江所形容的‘瘦’吧!工业土地寸土寸金,叉车‘瘦身’既解决行业痛点,也是叫好叫座的创新点。”思索间,我们就被储江邀上驾驶舱。
驾驶舱里最显眼的就是大大的触摸屏,所有的开关都藏在屏幕里。我们在调试师指点下,点击上升按钮,叉车一点点往上升,升得越高,速度越慢,在设定好的高度便自动停了下来,相当聪明。
“小白”也能开叉车。这也是储江想做的叉车。而无论是叉车的“聪明”还是“瘦高”,都凝聚着如意公司100多号工程师6年的心血,自主研发集成操控系统、重新开发安全系统、经过2000多次的测验、完成近100个版本的整车场地测试等。像起升高度可达14米的前移式叉车,已经是行业的天花板。
我们开始慢慢理解储江挂在口中的“更瘦”“更高”,这实则是一个老产品向新求生的生动写照。
最忙碌的工种
若要问如意公司哪个部门最忙?答案出乎我们的意料:既不是研发端,也不是生产端,而是如意公司最小的部门——智能物流部。整个部门加起来也就6个人,这在如意公司1000多个员工中,占比微乎其微。
我们在一个面积1000多平方米、空空旷旷的车间里,找到正在埋头工作的智能物流部部长田丰。
眼前,一张带着四个轮子、可来回推动的小小长方桌、一台电脑,就是田丰的办公配置。他的这套装备面朝着几米远处的一台崭新叉车,叉车正来回行进,田丰则细致地观察了一会儿,又在电脑上捣鼓一小会儿,只见那台叉车又倒退回去,重复刚才的动作,一遍又一遍……
“可以理解为,我们是让流水线上拷贝复制出来的叉车,变得充满个性,甚至独一无二。”田丰这样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工种。
我们想到了“个性化定制”这个流行词汇。每个仓库的跑道空间有“高矮胖瘦”,对哪里该停车、哪里该减速等进行个性化匹配,只有这样,叉车才能如鱼得水。想到这儿,我们秒懂了田丰的忙碌。“我们6个人,现在手上加起来有20多个项目在同时进行个性化定制。”田丰说道。
田丰的电脑上密密麻麻一大片,都是我们看不懂的代码。靠这些代码,他可以为叉车添加一个又一个“特异功能”,比如眼前这台叉车正在“加载”一项新功能——末端减速停车功能。
“功能的加载需要经过200个小时的测试,确保没有误差,才算完成。”田丰这样告诉我们,还让我们当起了他的临时助手。每次测试完毕,我们都会跟着他走向叉车检查结果。在叉车“脚下”的地面,是隐隐约约埋着的两根黑色线丝,相当于感应器,叉车行进的每一步似乎与线丝保持着相同的距离。当叉车行到尽头约一两米的地方,便开始慢了下来,最终稳稳停到跑道的终点。
“正好200小时,测试合格!”田丰叮嘱我们,记下测试结果,明天这款历经半年多定制、测试的机器就该交货了!
智造显身手
好产品来自好产线。智造,也是每个老牌工厂绕不开的革新关卡。
走在如意公司偌大的厂区内,地面上分类整齐码放着生产物料,听到的只有金属碰撞和机器运作的声音,凌乱中带着整齐,嘈杂中不乏安静。这其中,最显眼的要数十几台灵活的焊接机器手。
这会儿,机器手正按照指定程序精准焊接一块块厚厚的铁板,蓝色火花四射,几个工人站在一旁“袖手旁观”,偶尔整理一下物料,盯牢电子显示屏上的参数。
“同一焊缝位置区域平、立、仰一次成型,多层多道坡口焊接难度……”储江口中迸出一连串的专业名词,可以听得出,这里是如意公司自动化技术运用最多的车间,而这里的焊接工人也是我们见过最轻松的。
焊接是工业制造领域最基础的操作之一,但这份工作并不好做。电焊弧光极为刺眼,夏天气温炎热,焊接工人还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口罩,焊接作业还会产生几百摄氏度的高温,工人每隔一两个小时就需要休息一会儿。像如意公司这样的叉车制造企业,钢材钢板是主材料,也因此,焊接的工作量巨大,储江从父辈手上接过老厂,也最先针对焊接岗位开展机器换人。
“我们与浙江大学合作,历时两年,投入近千万元,建成首条焊接机器人流水线。”储江指了指眼前的焊接生产线说道。据他测算,这条产线实现人工精简六成,场地集约五成,而产品质量一致性合格率则达到99%以上。难怪一路走来,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只闻机器声,不见工人”。
“我们如意还有多款产学研合作智能终端项目将在未来两年内交付;装配车间在近两年会引入智能操作系统,员工可以通过该系统查看工作进度等,实现无纸化生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占地250亩、年产3万台智能电动仓储物流设备项目的新厂房,将打造成为数字化车间样板……”
跟在滔滔不绝的储江身后,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如意公司。
(原载11月28日《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