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嘉宾认真参与首届“良渚论坛”。潮新闻记者 董旭明 朱海伟 摄
全球的目光,再一次聚焦这片美丽洲渚。
12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深刻阐明了良渚文化的独特价值,揭示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鲜明特质,表达了对办好“良渚论坛”的殷切期望,为深化文明对话、加强文明交流借鉴提供了重要指引。
会场内外的中外学者纷纷表示,讲好良渚故事,是赓续中华文脉、推进世界和合共生的生动实践;“良渚论坛”为文明交流互鉴搭建了一个平台,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对努力形成各国文明相互交融、美美与共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会嘉宾、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张颖岚教授对贺信中提及的“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感触颇深。“从近年来不断深化的文明交流互鉴足以看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他说,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精神内核、创新的文化基因、强健的生命韧性、宽广的包容胸怀,在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自身发展繁荣的同时,也向世界贡献了数不胜数的中国智慧。
张颖岚形容,文明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在参加首届“良渚论坛”,尤其是认真学习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后,他对自己肩负的重任更加明晰。他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内涵挖掘、价值传承、弘扬创新等工作,激活文明基因,凝聚文化自信,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习近平主席贺信中传递的深意,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十分重要。”省社科联工作人员李波深受鼓舞。他表示,良渚在社会科学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很多专家称作“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社科界将积极承担挖掘与传承良渚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担当,用好“良渚论坛”这一平台,推动良渚文化、中华文明的理论阐释与国际对话,通过智库交流、社科普及、文化研究工程等让良渚文化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不同文明的魅力。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相互成就,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座相知相亲的桥梁。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提到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意义十分深远。”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副主席、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雷佩克说,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这些年自己通过书籍不断走近良渚,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绵长与包容。
“我们呼吁更多像‘良渚论坛’这样的平台,为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奠定基础。”雷佩克说,近年来,自己工作的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会定期邀请中国当代作家在维也纳展示作品,每年还会组织两次多国参与的哲学研讨会。他相信,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文化将不断漂洋过海,通过交流互鉴,两国人民的友谊将源远流长。
现场聆听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迪力·卡吾肯诺夫深受触动。“我来自中国的邻国,在贺信里听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有真切之感。”他表示,发展对华关系是哈萨克斯坦外交政策中始终不变的优先事项之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两国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文明发展需要互相尊重、交流和合作。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沿着这条正确道路走得更远。”他说。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也令坚守一线的广大考古工作者心潮澎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遗址博物馆荣誉馆长蒋乐平认为,考古工作的开展与遗址的保护总会面临一些现实难题,如何科学地解决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之与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目标统一起来,是文物工作者和地方政府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贺信提出的‘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考古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地躬耕田野,正是为了守护中华文脉、丰富发展中华文明。”他说。
蒋乐平说,上山文化遗址已列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下一步,他们将深入研究稻作起源、聚落内涵、早期稻作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脉络等核心问题,继续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与宣传。
“习近平主席贺信的字字句句,都体现着对文化开放包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视,我们深受鼓舞。”长期从事海洋文化考古与研究工作的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林国聪说,“良渚论坛”的举办,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于良渚、杭州,乃至中国,也让中华文明有了更多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