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办。潮新闻记者 董旭明 朱海伟 摄
12月3日,在杭州举行的首届“良渚论坛”上,与会嘉宾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关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联合声明》。
“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继2021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之后,在今年3月向世界提出的第三个全球性倡议。
“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而文明则是保障安全和发展的精神底蕴。”省委党校二级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陈立旭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倡议关注点从发展到安全再到文明的递进,是中国对自身现代化道路认识深化的高度浓缩,也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阶梯性扩展,展示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
他认为,三个环环相扣的倡议,“共同构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基石,为世界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球文明倡议’是前两个倡议水到渠成的结果”。
什么是“文明”?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西方思想家提出的“文明”这一概念,主要是指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状态。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借助资本的世界性扩张和经济上的巨大成功,拥有了相较世界其他文明的压倒性优势,“文明中心论”“文明优越论”悄然出现。
“与西方文明观存在本质差异的中国文明观,作为一种提倡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全新文明观,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陈立旭特别指出,正确理解“全球文明倡议”中的“文明”,需要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
《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思想、《墨子》中“兼爱”“非攻”的和平追求、《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由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折射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华文明基因和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和平、和睦、祥和礼治秩序的社会理想。在五千多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一直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陈立旭认为,“作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的生动体现,‘全球文明倡议’展示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全球文明倡议”的诞生,根植于历史的土壤,也顺应于时代的浪潮。
与会嘉宾在论坛会场合影留念。潮新闻记者 董旭明 朱海伟 摄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天下并不太平,团结和分裂、合作和对抗的博弈与较量日益突出,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问题亟须一个符合人类发展潮流的新理念指明方向。”陈立旭认为,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便是着眼于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新的规范与价值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明互鉴。陈立旭感慨:“从10年前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如今的‘全球文明倡议’,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文明观从理念到行动方案的飞跃。”“全球文明倡议”主要包含四个“共同倡导”:“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前提与主题,“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核心价值观,“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历史经验的推广,“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实践的具体方式。
每一种文明都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彰显着独具特色的时代价值。
陈立旭注意到,今年5月,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六国元首共同签署的《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上,写明“中亚国家高度评价并愿积极践行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认为上述倡议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良渚论坛’,以及论坛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关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联合声明》的签署,是反映国际社会呼唤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新典型事例。‘良渚论坛’之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潮流将越加澎湃。”陈立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