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4年101封信 宁波爱心企业和云南15名贫困孩子的故事

日期:2023-12-13来源:宁波鼓楼作者:宁波天气预报15天查询结果

  宁波凯信集团的员工跟着受助学生放学回家。

  受助孩子肖燕的第一封信。

  “每次助学金的送达,每次收到孩子的回信,知晓孩子们的近况,心暖乎乎的。微光成炬!”12月11日,宁波凯信集团的杨扬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里面还有不少明显是小孩子笔迹的信。

  “从2019年10月开始,我们集团结对了15名云南宁蒗县的贫困孩子。每隔一段时间,孩子们就会给我们写信。”杨扬说,她会把写给集团或者结对人的信都收集起来,其中一封信是一名叫花银飞的小孩子写来的,落款时间是10月22日,“这也是我们收到的第101封信。”

  发端自己淋过雨想为别人撑把伞

  凯信集团是一家会计公司,这也可能是他们能把助学这件事的台账做得这么好的原因。“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我和董事长江钊都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来回报社会。”凯信集团总经理赵以郑说,2018年,他们决定每年拿出营业收入的0.2%作为公益基金,帮助公司内外需要帮助的人。

  赵以郑和江钊都出身贫寒。“我从小没有穿过新衣服,都是亲戚家送的旧衣服,雨靴也是破的。读三年级的时候家里才通电,上四年级时终于住上砖瓦房。”赵以郑说,江钊更是来自贫困山区。“我们都淋过雨,现在想为别人撑把伞。”

  2019年10月,他们通过云南宁蒗县当地的红十字会找到了几名贫困学生。为了把助学金发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江钊和赵以郑还带着众多部门以及各分公司的负责人,到宁蒗县的学校和学生家里实地进行了考察。

  2020年,宁蒗县退出了贫困县行列,但当地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仍然不高。“在考察回来的中巴车上,我们几乎每个人的眼睛都红了。”赵以郑说,“我们在为贫困学生送羽绒服的时候,他们的衣服尺寸都是往大1号甚至2号报的,就是为了多穿两年。”在前往一名受助学生的家里时,他们足足走了两个小时,而且一路上都是坑坑洼洼的山路,“我们成年人行走已经很吃力了,而这名叫罗金花的女孩却走得毫不吃力。”

  来信从刚开始的稚嫩,到后来的心智成熟

  结对后,凯信集团每学期为这15名贫困孩子汇去500元。孩子们则经常会懂事地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杨扬把每封信都收集起来归档,当她把101封信摊开来放在会议桌上时,记者也大受震撼。可以说,每封信里,都能读出孩子们的感恩之情。

  结对的15名孩子来自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年级段,其中有几名孩子是从一年级就开始结对的。比如,一名叫肖燕的女孩一共写来了7封信,一点一滴地展现出了她的进步和成熟。第一封信她画了四个人,还在下面注上:妈妈、我、弟弟、妹妹;上面则写着:凯信的叔叔、阿姨,我们全家人感谢你们对我的资助。

  在第二封信里,肖燕说:“姐姐,谢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她还请结对人放心,一定会做一个懂事的孩子;第三、第四、第五封信里,肖燕表示这笔助学金使家里的经济压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并把阳光和希望带到了她身旁。

  写第六封信时,肖燕已经三年级了,她第一次在信里讲到了家里的情况。“我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是一个残疾人,手脚不方便,靠着助残金和低保供养我,还需要外公外婆的帮衬。看着年迈的他们,真的幸好有你们的帮助,让全家人都看到了希望。”

  而在第七封信的时候,肖燕更是有了人生目标:以后当我学业有成,工作稳定后,一定会加入您的行列,为和我同样出身的学生们捐款出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回信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收到孩子们的来信,结对人也会在百忙之中抽空回信,有的实在来不及也会打个电话嘘寒问暖。

  2019年,已上四年级的一名孩子写信给武汉分公司经理程雅钰。孩子说,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才能表达出内心的感激之情。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她知道上学是多么不容易。“父亲不在了,母亲在监狱里,我和姐姐只能寄住在叔叔家。叔叔时刻不停地在为我们的生活费用劳累。”

  收到信后,程雅钰没有丝毫怠慢,立即言辞恳切地回了一封信:

  你说你父母不在你身边,我很难过,但我希望你能变得更坚强。叔叔一直在为你们劳累,所以有空的时候要好好帮助叔叔,感谢叔叔对你们的付出。比起我们,叔叔才是你们更值得感谢的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成绩而已,还会教给你很多生活中无法学到的知识,会让你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希望你会像你自己说的那样,成为一个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希望你好好读书,努力让自己、家里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已,希望你在书本中学习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强大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在很多学生的信件里,都谈到了想要用知识来改变命运。而且,很多学生的信件里可以看出,他们从童真稚嫩慢慢变得成熟,变得有思想、更坚强,但感恩的心却一直没有改变。”赵以郑说,其实在这次助学中,他和同事们也受益良多,“只要他们愿意努力读书,我们会一直资助他们上大学。”记者 林伟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