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点多,宁波大学附近的一家面包店准备打烊,收银台前却站了好几名顾客。他们是为了这家店的“剩菜盲盒”来的。提供“剩菜盲盒”的商家大多是烘焙蛋糕店和咖啡店,盲盒数量大多在5份以内,抢完就下架(12月11日《宁波日报》)。
笔者以为,“剩菜盲盒”对商家来说是减少损失和浪费,而对消费者而言,能便宜买到这种“剩菜盲盒”也很划算。可以说,对买卖双方是一种双赢。
但由于“剩菜盲盒”里的食品容易因未及时食用、未正确存储等导致食品变质,或未按要求进行加工食用,或盲盒内的食品在包装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食物混放、包装材料不规范带来的污染,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可见,“剩菜盲盒”可以有,但“监管盲区”不可有。
因此,笔者以为,要防范“剩菜盲盒”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盲区”,还需多方发力。一方面,市场监管、食安委、消保委等监管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既要对商家促销“剩菜盲盒”行为进行全方位、全链条地严监管、严督查,又要对商家违规促销“剩菜盲盒”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给商家戴上食品安全“紧箍”。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通过举报奖励制度,鼓励消费者对商家违规促销“剩菜盲盒”行为进行积极大胆的检举揭发,让商家不敢肆意违规促销“剩菜盲盒”,以维护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权益。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剩菜盲盒”时要留意食品标签,保持理性,按需购买,切勿贪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当然,还需对商家加强诚信教育,既要让消费者拥有对“剩菜盲盒”的知情权,又要让消费者拥有“无理由退货”的权利。如此,买卖双方才能既避免“剩菜盲盒”促销中的矛盾和纠纷,又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井夫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箱18716846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