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乡村之变:从寒耕暑耘到市场运营

日期:2023-12-15来源:杭州师范大学作者:杭州市公安局局长

潮新闻今年的缙云县双溪口乡,显现出鲜明的四季风貌。

阳春三月,周扎村的生态农博园里百花千卉共芬芳;炎炎夏日,东里村的百亩葡萄园藤萝摇曳青葱翠绿;金秋时节,姓潘村的薏仁米基地岁物丰成满目橙黄;寒冬忽至,双溪口村南乡风情骑行绿道两侧枫林尽染斑斓如练……

就在两年前,这“四时之景皆不同”的田园风貌仍是当地人无法想象的。因为产业活力不足、造血能力偏弱,陷入致富瓶颈的双溪口乡一度找不到突破的路径。

如何破局?唯有改革。2021年,浙江省财政厅组织开展2022年度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竞争性申报立项工作,缙云成功入围。于是,创新驱动的“农综改”成为撬动双溪口乡巨变的支点——以项目为引广纳社会资本,进而促成科技、金融、人才等资源要素回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壮大产业

如果你在夏天到达东里村,很快就能闻到空气中那股葡萄的独特清香味。

东里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种葡萄,逐渐发展出600多亩基地。但危机也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悄然埋下——由于种植品种单一、农户的管护能力原地踏步,葡萄的品质始终停留在“地摊水平”,这也意味着,“价格根本上不去”。

转折点出现在去年。缙云以双溪口乡、溶江乡为核心区,开始打造以3年为周期的浙江省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

一个显而易见的冲击来自“外援”。当时,双溪口乡与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结为党建联盟,院地合作迅速见成果,双溪口乡博士创新站顺利落成,水果专家们应邀而至,为提升葡萄种植技术、加快品种选育更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博士进村”的消息很快就在东里村传开了。村文化礼堂里,经常会出现葡萄专家程建徽等“技术外援”的身影,他们不定期为种植户授课解惑,或者干脆直接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大家修枝整形。

“过去真是靠天吃饭,哪儿有空地就栽棵苗,至于能不能长好,全凭运气。”村民张志远承包了15亩土地种葡萄,虽然积累了多年经验,但他坦言自己并不懂科学种植技术,“大家都觉得,反正也能挣些钱,就用土办法支撑着往前走,从没想过改变。”

但高产难以简单取胜。粗放式的种植与管理导致的结果,是果实大小不均且糖度低。程建徽告诉记者,要种出“卖得起高价的好葡萄”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整枝、疏花、疏果等环节一个也不能少,“比如每年4月中旬是葡萄坐果期,疏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果穗的形状、果实的糖度,但大部分村民觉得疏果会影响产量,于是省略了这个流程,导致品质一直无法提高。”

“一开始简直无法理解。多留几层果粒不是能长出更多葡萄吗,为什么要疏掉?”今年,将信将疑的张志远第一次学着疏果——绿豆大小的密集果粒经过修剪只剩单层,果穗长度也修短至3-4厘米。入夏后,张志远仔细对比了经过疏果的葡萄与其他植株,发现前者结出的果粒明显更大更匀称,口感也更香甜,“差异这么明显,真是心服口服。”

就这样,在“传统经验”与“科学管理”的碰撞下,东里村的葡萄产业开始向品质化迈进。

记者了解到,东里村的农综改项目计划总投资800万元,整合社会资本,将对100亩葡萄大棚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在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改良土壤结构,提升种植管理能力的同时筛选出更多适宜当地种植的葡萄品种。“目前已经引进了省农科院的18个品种葡萄开展筛选试验,明年就能挂果,2025年可以全面投产。”程建徽说。

激活要素

“荒地也‘生金’了!”在位于周扎村的生态农博园里,新栽种的苗木已经郁郁葱葱,望着这生机盎然的景象,村党支部书记王辉感慨万千。

由于历史原因,周扎村土地之间的界至犬牙交错,导致地块零星分散,不少土地还存在偏远、贫瘠、坡陡等问题,大型机械难以进场,种植成本高而效率又低,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年逾七旬的村民胡周村就深受其苦:“我家3亩地分散在30个不同的区域,全家只有我一个人种地,实在忙不过来,只能在小地块种点蔬菜、瓜果,大地块直接撂荒了。”

2022年,省级农综改项目同样为周扎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双溪口乡探索推进承包土地流转和以土地作价入股的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将村内闲置土地打包流转给社会资本开发农业项目,以发挥沉睡资源的真正价值。

在流转土地的过程中,周扎村开创新模式,以“50%村集体收入+40%全村村民分红+10%土地入股分红”的分配比例流转了600余亩土地,村民除了收取租金外,每年还能获得500元—1200元不等的分红,村集体则因此年增收约50万元。

多赢的选择很快就打开了发展的新局面。如今,生态农博园项目成为周扎人眼中的“及时雨”,这场“雨”不仅唤醒了闲置的资源,更激活了村集体的“造血功能”——随着缙云吉瑞生态园林有限公司与周扎村签订合作协议,这个规划用地400亩、已投资3000余万元的生态农博园将开发以农旅融合、绿植观赏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成为村庄转型发展的标志性项目。

“生态农博园投入运营后,将优先持续性雇用当地的低收入农户。”双溪口乡党委副书记吕丽君说,村党支部将按照“基地+村集体+农户”经营模式引导有发展意愿和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我们会组织各种劳动技能培训,免费为低收入农户发放经济苗木,帮助大家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基地‘兜底’实现创收增收。”

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在双溪口乡姓潘村,米仁生产加工综合基地已于今年7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座从闲置土地上拔地而起的生产加工基地,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

而危旧房较多的东里村则通过整合大搬快聚、土地复垦等多个项目政策,成功拆除了132户危旧房,流转了600多亩土地建起了村集体农场,在给农户带来租金收入的同时,还创新实施了“葡萄棚套种试验”,利用葡萄棚6个月的“闲置时光”套种芥菜、西瓜等作物,每年为村集体增收逾20万元。

盘活乡村

乡村振兴,既需要优质项目落地,也要求自身善于经营。如今,双溪口乡不再单纯依靠外部力量发展乡村,而更注重通过挖掘独有资源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可持续性。

比如在增强农文旅体验度方面,双溪口乡借助省级农综改之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规划打造“形、声、闻、味、触”五感体验的五大场景,现已完成投资500余万元。去年以来,双溪口乡在东里村连续举办了两届“东里个东东,葡里个葡萄”乡村音乐节,推出体验葡萄采摘、研学线路品鉴、音乐欣赏等活动,以节会友、以会促销,旨在打造多层级全域文化旅游目的地。

周扎村也早早琢磨起了“运营乡村旅游”的大文章。在村委会门口,王辉指着位于村子东南方向300米处的一片山林,向记者描绘了他的业态构思:“这块地有78亩,我们打算建一个运动休闲研学基地,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栖嬉苑’,寓意村民世代居住的村庄里,一块不起眼的土地将被重新规划利用,成为近悦远来的休闲、娱乐场所。”

王辉告诉记者,周扎村的栖嬉苑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包括卡丁车赛车跑道、丛林探险、无动力设施,同时配套临时厕所、灯光、绿化、景区围栏等,预计在明年春节前投入运营。二期项目则将打造游客接待中心、军品陈列馆、彩虹滑道、真人CS对抗赛场地、高空溜索和攀岩场、研学基地等。

与此同时,姓潘村也迎来了“高光时刻”。双溪口乡的耕读崇文家风深入人心,山门里走出了33名博士、60多名硕士,平均每360人就有一名“博士”,而其中“博士含量”最高的便是姓潘村——先后出了18个博士,是名扬全国的8个博士村之一。

基于独特的文化底蕴,双溪口乡依托省级农综改项目打造双溪口乡博士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基地,打响“博士村、人才乡”品牌,并将该品牌作为南乡博士联盟的中心,辐射南乡区块、县域范围,同时为缙云提供专业的相关领域技术支持,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从种葡萄、卖葡萄到流转土地引项目、发展旅游业,当各类本土资源被系统规划、发掘后,资源变成了资本,展现出毋庸置疑的价值。“我们只是完成了破题。”双溪口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蓝舒琴说,“一场涉及乡村思维、产业、模式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0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