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市中小学班主任、乡村教师年度人物选树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
在这选评过程中,龙港市掀起了以家乡杰出先辈刘绍宽为榜样的学习热潮。感受一代名师的人文精神与文化魅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新时代教育“大先生”,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刘绍宽,何许人也?
大先生刘绍宽(1867~1942),字次饶,号厚庄,平阳县江南乡白沙里刘店(今龙港市)人,是近代温州著名学者、教育家、考据学家,温州市图书馆的老馆长,一生著有《东瀛观学记》《籀园笔记》《厚庄日记》等作品十余部;
17岁县试获第一名,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1903年在家乡龙港创办白沙初等小学,开创了温州乡村办学的先河;
他曾积半个多世纪的心力写下一部百万字日记,被称为是“跨越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地方史料库,记录半个世纪温州风云的乡土文献”;
他的一趟自费“东瀛观学”考察,改变了近代温州教育,也点亮了近代浙南新式教育事业的圣火……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与大先生刘绍宽为邻,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延续和传承这份精神?
一
100多年前的一个秋日。步入不惑之年的刘绍宽,毅然东渡日本,考察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情况,以资借鉴。这既出于他追求新知的热望,更源自胸怀兴学救国的拳拳爱国之心。
在日本历时70多天体察学务期间,他遍访日本教育界知名人士,不仅考察了从幼稚园到义务阶段学校、从师范等各类专科学校到帝国大学等高等院校,还考察了上野帝室博物馆、图书馆、动物园、植物园等文化教育设施,甚至还走访了东京地方裁判所和监狱,共计38所。尚不计与旅日同乡的讨论切磋、与日本友人的交往,参观华族女校和农大运动会,赶赴神田三省堂购置中小学课本、东京造画馆购置图画教材、坂田町购置“幼稚园思物”(幼儿园教具),并且经日友人介绍和帮助购得了《法典全书》《职员录》和《小学校事汇》。
他每日收集考察材料、撰写参观记录,归国后整理成《东瀛观学记》一书,详述日本学制、学校管理、教学情况。《东瀛观学记》是他一生的重要教育著作,对温州教育产生过巨大影响。此书大胆批评国内学堂未按儿童心理教育、没编教科书、依各地方言教学等混乱情况,明确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教科书编纂及课程标准、师资培养等意见,并建议以北京话为标准、以拼音文字注音来沟通各省方言,编定全国统一课本。这与新中国文字改革的精神基本一致,但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近代新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孙诒让先生在《序》中,对其博采精究和革新挖潜的主张给予高度评价,嘉许为“至于管理之方、教科之册,无不采彼之长,以裨吾之阙。其论之精者,与《周官经》《大戴记》《小戴记》多相符合,信不刊之作也。”即使在今日观《东瀛观学记》,其中真知灼见对当下仍有借鉴价值,在清末更属进步创见。
二
从东瀛考察回国后,刘绍宽先生对教育有开启民智、振兴家国之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他认定造就国民资格,要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公德、能团结,且有爱国爱民的“高尚志趋与资格”人才。
他深刻意识到救国救民必须治愚,治愚必须崇文尚教,以文化人。他把兴办地方教育作为重点,尤其侧重师范教育,并协助孙诒让先生创办了温州师范学堂,为温府各县培养了大批教学骨干。同时他非常重视妇女教育,认为“妇女无识,则一切教育皆失根源”,并在自己故乡创办了刘店女子学堂(龙港市白沙小学前身)。
他积极参与筹办温处学务分处,经过与孙诒让先生的多番锐意筹划,使温州、处州(今丽水)两地学校剧增至三百余所。更值一提的是,他两度主持温州府学堂(温州中学前身)校政达七年之久(1906年6月—1912年5月任温州府学堂监督即校长,1917年11月—1918年12月任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长)。其间,他大兴改革,整治校风,力聘名师(如聘马叙伦为国文教师等),扩建校舍,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严定校规,编撰教材,示范授课,注重德才兼备育人。在教务事宜上,他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深得师生爱戴。自此,校誉蒸蒸日上,成材的学生比比皆是,郑振铎、苏步青、王国松、高觉敷、洪式闾、马星野、夏鼐、夏承焘等当代知名学者,无不出自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原温州府学堂)之门。
辛亥革命胜利,民国建立。刘绍宽先生在平阳县教育会任会长后,又继任平阳、永嘉和乐清的县教育科科长。从事一段教育行政工作,而他绝意仕途,辞职归里,以兴办教育、提高民智为己任,力主废除旧式私塾,提倡开办新式学堂三十余所,成为浙南地区推行新学制的先驱者,被世人称为“浙南学界的爝火”。
如今,白沙初等小学(现发展为龙港六中)依然书声琅琅,刘绍宽全身铜像挺立在教学楼前,先生“瓜皮帽,长衫,须髯飘飘”引人驻足。厚庄教育史馆于刘绍宽诞辰150周年之际正式在龙港开馆,通过其生前事迹、著作原稿等鲜活展示大先生的教育经历、理念和成果,让后来者充分感受“大先生”的家国情怀和治学精神。
是纪念,亦是传承。
温州中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合影(前排右四是刘绍宽)
三
爝火不灭,精神代传。
作为孕育“浙南学界的爝火”的原点,龙港当如何以“走大先生之路、学大先生之法、立大先生之志”为风向标,扬先哲之精神、继文化之传统?
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可作为思考方向:
承大先生之志,重在学问。渊博的学识是成为“大先生”的基础,“学高”方能“为师”。对此,既要具备丰富的通用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瞄准学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沿,持续更新知识储备,通过区域“教研共富”系列活动、“头雁领航”“鸿雁争鸣”“雏雁齐追”系列教师培育计划,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和个人成长氛围,铸就人民教育的温度与品质,培养新时代、新思想的好老师“大先生”。
承大先生之志,贵在品德。人无德不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是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根本。存淡泊名利之心、树立德育人之志,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融入教学和生活,真正培养出爱家乡、有情怀、敢担当、本领强的新一代青年。以高尚师德践行师道尊严,以优良家风带动民风社风,倡行敦亲睦邻、立身修德、谦恭处世等伦理道德准则,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
承大先生之志,成在精神。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龙港历来文风鼎盛、名儒辈出,崇文尚儒、重教兴学是深深浸漫龙港文化根脉里的基因密码,要运营好龙跃路城市书房、空笺书局等市域文化空间,打造提升好厚庄教育史馆、珠算博物馆等一批特色参观场馆,实现传统文化“浸润式”教育目标。
我们期待,在大教育大变革时代的倡导下,“浙南学界的爝火”的传递者扎根在时代与人民之中,不断延续“一代宗师”刘绍宽的“大先生”教育文脉。
原标题:与大先生刘绍宽为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