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1年新增近10家!牵手顶尖院校央企 宁波密集布局创新平台

日期:2023-12-19来源:宁波美术馆作者:现在去宁波会被隔离吗

  中国宁波网记者时晓竹

  这是一个硬核创新“朋友圈”——

  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

  这是一系列高能级创新平台——

  中石化宁波新材料高端创新平台、清华大学智能芯片与系统研究院、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宁波中心、宁波东方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

  这一年,宁波用一个又一个重磅创新平台的签约落户或者深化建设,掀起一股科技创新的新高潮。

  这座城市,虽然没有985、211大学,但是今天的宁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众多一流高校的研究院,遍布全市、随处可见。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指示精神,言犹在耳。

  这座经济大市、制造大市、开放大市,正在突破常规思维,拿出超常举措,加快布局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向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迈进。

  顶尖创新资源,接踵而来

  这两天,一则消息在宁波刷屏——中国科学院与宁波市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

  刷屏,是因为顶流、硬核。中国科学院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

  宁波牵手“最高学术机构”,已有20年时间。这一次,更是要“深化战略合作”。

  根据协议,中国科学院将优化在甬科技布局,支持宁波建设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和新时代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助力宁波打造世界一流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签约现场。王鹏/摄)

  如果说,与中国科学院的签约是全年创新大戏的“压轴之作”,那么一个月前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的合作,可以说是一大“高潮”。

  11月24日,央企中石化与宁波市政府签下框架协议,共建中石化宁波新材料高端创新平台,推动中国石化镇海基地加快建设“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绿色石化基地。

  这是一个大手笔建设的“超级工程”。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平台建设周期10年内,宁波和中石化共同投资300亿元。

  协议约定,以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为基础,双方共同推进集前沿技术研究、重大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高端人才培育和创新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宁波新材料高端创新平台建设。

  除了“顶尖学术机构”“超强央企”,宁波的创新“朋友圈”里,还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这样的顶尖高校。

  6月,镇海区、韦尔股份、清华大学电子院、华控电科多方签约,共建清华大学智能芯片与系统研究院。该研究院聚焦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将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10月,“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宁波中心”揭牌,同时发布全国首个产业链大模型iChainGPT及相关数智化应用成果,助推产业开辟数字经济新赛道。

  一流创新力量,辐射全市

  一边是引进外地顶级创新资源,做强创新“朋友圈”,一边是用好本地创新力量。

  记者发现,今年新增的多家研究院,不少是宁波已有院校通过校地、校部合作新设立,不断开花散叶,辐射到全市各地各行业当中。

  就在10月份,宁波新添一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宁波东方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

  该研究院由镇海区政府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合作共建,主要承担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关键共性技术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基金引导四大职能任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校长陈十一表示,将加快建成宁波东方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使之与区域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深度融合,通过教育、科技、创新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这是“东方理工”系列之一。数月前,宁波数字孪生(东方理工)研究院也已揭牌。

  该研究院是位于镇海庄市街道,由宁波市科技局与宁波市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合作共建。

  研究院立足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数字孪生前沿技术领域,构建一体化新型研发机构,涵盖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致力于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数字孪生产业技术创新高地和产业孵化基地。

  类似的新设立的研究院还有不少。比如,宁波大学与金利合金制造工业(宁波)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先进金属新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

  这是“双一流”高校与“一流”企业的合作,双方将围绕有色金属先进新材料领域中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技术问题开展研究,集聚高层次人才和先进设备,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

  此外,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也在不断向全市辐射。最新的动作是,上月底该所前湾工程化验证与示范园区二期项目奠基。

  该二期项目投资约12.36亿元,二期项目建成后,将补强工程化验证的短板,加速关键材料的示范和型号应用。

  这是一串重量级名单,也是一张张重要的创新名片,假以时日,必将赋能全市高质量发展。

  科创策源体系持续突破,研究院密集落户,并非偶然。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宁波咬紧目标,持续发力。

  近年来,宁波高水平建设甬江科创区,大力实施企业总部汇聚、研究院集聚、实验室提升三大行动,瞄准世界一流打造创新主引擎。

  “这些创新平台,都是紧盯宁波产业发展需要,围绕新材料、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主动谋划布局而来。”市科技局创新平台与合作处副处长张晓伟说。

  目前,宁波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多点突破:甬江实验室已形成“十中心、五平台”科研布局,陆续引进16支科研团队,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7项,人员总数超过400人;新获批浙江省绿色石化技术创新中心,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总数达3家,占全省30%。

  一边引进落户,一边深化建设。目前,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加速建设,已成为宁波引才育才和创新研发的关键力量。

  数据显示,近3年来,全市科研机构获批建设省部级以上科创平台9个,其中研究院占了5个。

  此外,全市研究院集聚创新人才数年均增长达70.2%。就在上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院长焦宗夏、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创新团队负责人郭旭双双当选院士。

  在R&D投入方面,去年全市研究院R&D投入总量超27亿元,同比增长36.5%,超过全市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在成果转化方面,全市科研机构共贡献技术交易额64.06亿元,其中研究院占比89.6%。

  当然,这只是开始。

  科技创新绝非一蹴而就,但只要下定决心、倍道兼程,一个新篇章就会开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