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颜色来判断,现在种子基本成熟了。”最近,来自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的采种队伍赶在寒潮之前再次来到普陀山岛,开始采集濒危物种普陀鹅耳枥的种子。
据了解,普陀鹅耳枥系中国特有树种,原生母树全世界仅有1株,长在普陀山岛,树龄250余年,被誉为“地球独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该树种列为“严重濒危灭绝(CR)”等级。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普陀鹅耳枥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普陀鹅耳枥的种子一般每年十一月底可以开始采集,我们上个月底也来过一次,但种子都还是绿的,只能再等等。”手里捧着一颗棕色的鹅耳枥树种,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所所长陈叶平告诉记者,种子成熟的时机和温度关系较大,今年冬天气温整体较高,所以种子成熟也比较晚。
为了确定树种采集的具体时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的采种队伍几乎每天都在关注天气,陈叶平更是一天看几遍天气预报。陈叶平介绍,普陀鹅耳枥的种子十分“娇贵”,采种时风一定要小,不然种子会到处乱飞,寒潮也会导致种子大范围脱落,所以必须在大幅降温前完成采集。
矫健地爬上原生母树,陈叶平开始用高枝剪小心地剪断种子和树枝的连接,其他队员则在树下铺好大大一张塑料布,不断收集掉下的种子。剪完位于最高处的鹅耳枥上层的种子,陈叶平又辗转腾挪到另一个枝杈,开始采集位于树木内膛部位的种子。
“我们会分别采集位于鹅耳枥上层、内膛、中层和下层的树种,然后对种子的饱满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来进一步补充对于这种濒危野生植物的了解。”一名队员用牙咬开一颗种子,里面白色而饱满,但之后一连打开几个,则大多是空的或者干瘪的。队员告诉记者,能看到一颗饱满的种子已经是“中了奖”,通常来说,普陀鹅耳枥的树种完好又饱满的概率很低,可能只有1%~2%。据悉,这批种子采集之后,将被先堆放10~15天,再经过筛选、消毒、贮藏等多道环节,最终在明年春天开始培育。
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自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普陀鹅耳枥的抢救保护工作。通过多年的科研攻关,在种苗繁育、野外回归、迁地保护、促进天然更新、致濒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成功突破育苗技术和野外回归试验,建设普陀鹅耳枥专类园1处、繁育基地2处,累计繁育普陀鹅耳枥苗木4万余株,在普陀山岛野外回归种群数量已达4000株,为缓解普陀鹅耳枥濒危现状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