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上午,在全国首个“中国古建筑工匠之乡”——临海市汇溪镇,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汇溪古建营造技艺博物馆建成开馆,这是全省首家传播弘扬古建营造技艺的博物馆。
汇溪古建营造技艺博物馆总面积约2484平方米,馆内有古建相关展陈,设置了影像播放厅和一个融培训、实践、创作为一体的多功能空间。博物馆内设古建史话、营造智慧、匠人匠心和古建传承四个篇章,全面展示了当地古建施工工序、创新技艺、古建作品国内外典范之作和工匠成就,成为对外展示当地古建产业特色和营造技艺的重要窗口。
随后进行的古建文化体验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市民叶瑛瑛带着上小学的女儿来博物馆了解古建筑文化。“看了这么多的古建筑,我觉得很震撼!那些工匠的手艺,还有雕刻的技术,我觉得都太不容易了!古建技艺我们要永远传承下去。”叶瑛瑛说。
博物馆开馆,还吸引了一批大学建筑专业师生前来观摩学习。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建筑学院冯静老师带着学生专程从杭州过来探馆。“这个博物馆的特点是把古建工匠的技艺都展现了出来,包括技艺的形成历史、传承经历都通过作品和文字、照片介绍得明明白白。展陈还比较注重介绍工匠的奉献精神,我觉得奉献精神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它在古建产业发展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冯静说。
建筑学系学生刘连仔细地观摩了每一件展品,感慨地说:“这些展品让我印象很深!它把很多中国特点都给强调出来了,我感觉在这里学到了很多!”
古建营造技艺博物馆为何选址临海汇溪?记者了解到,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历史渊源。“汇溪古建”起步于1978年,40多年来,在汇溪乡贤、国内知名古建筑大师黄大树的带领下,当地共有3000余名匠人从事古建行业。目前全镇已培育了1名中国传统建筑大工匠,13名中国传统建筑名匠,50余名中国高级营造师、文物责任工程师。他们共参与、主持、修建了2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尼泊尔中华寺工程(代表中国在国外建造的第一寺)、清华大学工字厅修复工程(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优秀保护奖)、临海台州府城墙修复工程、宁波保国寺修复工程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汇溪古建产业年产值达10亿余元。2020年,临海市汇溪镇被授予“中国古建筑工匠之乡”称号,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乡镇。
目前,汇溪镇当地还建设了古建广场、古建共富工坊等,加快荷花仙子桥、孔丘古村等与古建文化相关的阵地建设,将为镇里后续开发研学、文旅项目,打造“古建文旅研学小镇”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希望以这个博物馆为核心,打造一系列古建主题、农耕水利主题的研学课程,让更多孩子、青年人能够了解我们古建行业。最终通过古建产业组团式发展的方式,使全镇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临海市汇溪镇镇长周林妍表示。
今天上午还举行了相关授牌仪式,汇溪镇分别成为省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传统建筑工匠培训基地和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实践基地。会上,汇溪镇古建主题文创大赛获奖作品和古建营造技艺博物馆运营合伙人招募令同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