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这些年来,南麂镇在山海协作的助力下,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养殖南麂大黄鱼。一尾尾鱼儿一路“游”上了G20峰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餐桌,今年还首次“游”出国门。
临近过年,温州市海派渔业又迎来了忙碌期。每天傍晚,海派南麂养殖基地的工人们便开始核对订单,将一条条金黄色的大黄鱼捕捞上岸。“连夜打包、冷链发货,第二天就会出现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餐桌上。”海派渔业董事长林端萍说。南麂地处冷暖流交汇处,海域内饵料丰富,这里出产的大黄鱼品质接近野生大黄鱼,在市场上非常畅销。
从深藏海中人不知,到跨山越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出生在三代渔民家庭的林端萍,见证了南麂大黄鱼的“畅游”之路——
上世纪50年代,林端萍爷爷进入南麂岛开荒。自此,他们家便和南麂海域结下深厚情缘。“我爷爷在南麂岛上第一个引入淡菜养殖,之后我爸爸又在岛上第一个开始黄鱼养殖。”对于老一辈的经历,林端萍颇为自豪。
2005年,林端萍刚读大学,在学校辅修海洋养殖课程。也是这年起,南麂大黄鱼养殖引入深水网箱,开始向更环保、抗风险性更强、单个水体养殖量更大的方向迈进。
兼顾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南麂大黄鱼养殖规模扩大后,销售成了难题。
“我爸爸那会儿主要做熟人生意,靠老客口口相传,自身没有主动性,只能等客人上门买,生意有限。”林端萍回忆道。2017年接手海派渔业后,她尝试着另辟蹊径,通过对接单体酒店、大经销商、APP投放等线上线下方式,将销售市场布局在温州之外。“南麂大黄鱼品质高,在江苏、北京、重庆、上海等地很受欢迎。”
运用好本地资源,将自身特产输向更为发达的商“海”,这种销售理念,与浙江山海协作中所提及的消费帮扶不谋而合。
作为山海协作对口单位,乐清对平阳的消费帮扶一直在进行。不久前,“平阳五个鲜”供销优选展销中心和平阳农特产品展销馆在乐清开业。展销馆内,南麂大黄鱼、平阳黄汤、平阳鸽蛋、平阳马蹄笋、怀溪番鸭等各类农产品整齐罗列,前来选购的消费者络绎不绝。而在一旁的直播带货现场,主播们卖力地向乐清消费者介绍“平阳五个鲜”的特色之处。“南麂大黄鱼卖得最好,一场直播收益颇多。”负责销售的主播表示,线上直播,让南麂大黄鱼不仅限于酒店宴席,还能通过平台进入寻常人家,让更多人品尝到南麂大黄鱼的鲜味。
“农产品出山不能仅靠一锤子买卖,在平阳乐清山海携手中,我们更偏向于打造本土农特产品牌,通过对外品牌宣传、搭建销售渠道,对内严格筛选、把控品质,从而让平阳本土特产走出去。”平阳县发改局县对口帮扶中心主任陈文益说。过去消费帮扶,大多是把平阳农产品运到乐清等地销售。后来,通过举行采摘节、丰收节等活动,组织游客采摘体验后销售,平阳的优质农产品,因此不局限于在乐清本土的销售。
随着山海协作消费帮扶工作的深入,山里的农户开始从严把产品质量关,将产出与需求精准连接,从而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下,让农产品走得更稳更长远。以南麂大黄鱼为例,其趋近野生鱼的高品质,不仅得以顺利“游”出县外市场,还“游”上了G20峰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餐桌,“游”进钓鱼台国宾馆,今年还首次“游”出国门。
南麂大黄鱼的“畅游”之路,见证了当地农产品在“山海协作工程”引领下打开广阔市场的过程。自2003年山海协作工程全面启动以来,平阳与乐清建立了紧密协作的“朋友圈”,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特别是在消费领域,以城市需求为依托,平阳本土品牌一鸣真鲜奶吧在乐清布点80余家,平阳生猪对点销往乐清。此外,借助山海共富农优产品展销窗口等平台,平阳优质农产品在乐清持续扩大销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去年消费帮扶农产品销售额超2亿元。今年,乐清市积极开拓多种渠道,利用线上线下流量优势,不断推动“平阳五个鲜”农产品打开县外市场。
青海省格尔木市长江源村——
一头牦牛的“无忧”之旅
本报记者 伍秀蓉
背景:从温润瓯江畔到巍巍昆仑山,自2010年温州与格尔木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以来,一批批援建项目落地,一次次结对帮扶开展……在格尔木这座戈壁新城,浙江援青印记随处可见。
2022年,新一轮的对口支援格尔木工作组紧紧围绕“青藏优品”平台的开发推广,打响消费帮扶金名片,让格尔木优质优价的农畜产品走出去,携手点亮高原经济,全力促进当地乡村企业创收、农民增富。
12月的唐古拉山早已是冰天雪地。而在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的智曲农牧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里,村民们正干得热火朝天:收购、屠宰、冷冻、接单、打包、发货……一头头牦牛经过一系列流程,从长江源村启程,走向沿海城市百姓的餐桌上。
每年10月到次年的3月,是格尔木牦牛销售的旺季,长江源村支部书记兼公司负责人扎西达娃带领着村民,每天忙得连轴转。
“我们的牦牛从源头开始就不一样,长期生长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具有野生的遗传基因,肉质鲜美、肌纤维较粗、腥膻味小,是青藏高原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扎西达娃如数家珍。
扎西达娃的祖辈们是高原上的游牧民族。2004年11月,为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唐古拉山镇6个牧业村的藏族牧民,从海拔4700多米的三江源保护区移民搬迁至格尔木南郊,形成了今日的长江源村。
刚开始,牧民们“减畜转产”面临诸多困境,扎西达娃从一部分仍然留在山上的牧民手里订购活牛羊,带领村集体发展牦牛经济。
浙江援青工作开展以来,温州援派干部和村两委按照一村一品突出产业特色的思路,结合长江源村实际制定特色产业规划,确立走绿色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在格尔木(温州)工作组对接下,唐古拉山镇先后投入238万元在长江源村建成唐古拉藏羊、牦牛精深加工基地,助推格尔木市农畜产品加工升级改造。
“这两年,我们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从牛羊肉加工着手,以生态绿色牛羊肉加工销售基地为依托,形成了从货源、加工到销售的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扎西达娃说。
两年前,扎西达娃加入了“青藏优品”电商销售平台,通过线上订单,从屠宰、冷冻到冷链物流,一头高原上鲜活的牛到浙江消费者餐桌上,短短数天就实现了。销路打开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不断上台阶。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38万元,村集体经济也从2017年的20多万元,增加到了现在50多万元。
如何将青藏高原的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多年来,这一直是浙江援青干部的所思所想。2021年7月,乘着浙江数字化改革的春风,由浙江援青格尔木(温州)工作组开发、以销售格尔木特色产品为主的网络销售平台——“青藏优品”在浙江地区试运行。
2022年,温州援派干部陈俊屹接过援青工作“接力棒”,挂职格尔木市政府副秘书长、浙江援青工作组组长。持续优化“青藏优品”平台,让高原优质农产品销售无忧,成了新一轮帮扶工作的重点。
为了让更多高原特产成为“优品”,工作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围绕生产线及生产设备升级、动物防疫条件提升改造、农牧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助推格尔木市农畜产品加工升级改造。
青海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产业资源优势,使得青海拥有许多绿色、有机、无污染的特色产品。截至目前,入驻的牧上煌手撕牛肉干、苏弥山有机枸杞、康普沙棘原浆、云朵有机枸杞制品、唐古拉藏羊、牦牛、格尔木蒙古羊等产品已经在“青藏优品”广为畅销。
“‘青藏优品’目前已经完成了从线上到线上+线下的转型升级,被温州市民广泛接受。”陈俊屹介绍,截至目前,浙江地区共开设“青藏优品”线下门店23家,已完成微信小程序、抖音直播、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的开发上线。截至10月底,线上累计产生订单22000多单,交易额500多万元;线下实现销售额8100多万元。
在专项资金和温州工作组的帮扶下,扎西达娃的智曲农牧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逐渐走上了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成为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多功能新型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他们在全国各地拥有了多家固定客源,每年订单还在不断增加,牦牛产品很受欢迎。
记者手记
消费帮扶是帮助后发地区增收致富、帮扶地区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消费者叫好、大市场叫座的良性循环,帮扶主体和帮扶对象要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把“山海”区域差异视为发展机遇,将后发地区的潜力挖掘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山海互济、良性互补,实现长效而有力的发展。
平阳与乐清的协作,是依托各自优势,围绕产业合作、平台建设、精准帮扶、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实现产销对接,助力平阳特色产业走出去。助推区域经济活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温州与格尔木,跨越3000公里的对口支援,通过健全协调对接机制,充分依靠温州大后方各地各部门力量,利用浙江的市场优势、物流优势、电商优势,借势借力借资源,在消费帮扶上拓宽产品营销渠道,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这两个案例不难看出,消费帮扶不仅仅是产品的互通有无,更是借此途径,带动后发地区的产品生产更契合市场需求,从而逐步摆脱帮扶“拐杖”,实现自主前行。唯此,我们的消费帮扶才能提档升级,后发地区的产业才能结构优化,从而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推动跨越式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