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筑巢引凤 借院士“智”高点抢占发展制高点

日期:2024-01-02来源: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者:宁波旅游景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前)到浙江金网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院士科创中心考察调研。

  这是一种高端智力资源——

  15年间,宁波累计建成市级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231家,柔性引进海内外院士199位、院士创新团队245个、高层次专家1478名。

  这是一股强劲创新动能——

  仅最近三年,市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单位承担市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267项,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07项,新增授权专利1837项。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左二)到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院士工作站进行现场指导。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发展成果——

  在院士工作站建设单位中,有27家企业为上市公司,其中14家为建站后上市,另有10余家正筹备上市。

  院士是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院士群体被誉为引领创新发展的航标、创新资源的富矿,也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人才资源。

  早在2008年,宁波为谋求转型破局,实现跨越发展,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在全省率先推出院士工作站建设目标,借院士高端智力,提高企业科创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020年,院士工作站再次拓展——市科协联合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创新推出院士科技创新中心平台,与院士工作站“双轮驱动”,助推宁波高质量发展。

  我市全力推动院士工作站发展,经过15年努力,已搭建了一批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集聚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攻克了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展示了一批院士专家决策咨询成果,成为宁波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定蕃(中)到宁波长振铜业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进行现场指导。

  “最强大脑”助推关键技术攻关

  “如果没有院士的鼎力支持,就没有伏尔肯的今天。”说起院士工作站,宁波伏尔肯陶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邬国平如是感慨。

  10多年来,在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和张立同的支持下,这家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有了新活力。

  在王玉明团队指导下,伏尔肯的项目产品,成功应用于塔里木盆地的超深井钻完井等重大石油工程;研发的高端陶瓷密封环及成套技术,破解我国相控阵雷达技术难题,助力“嫦娥五号”探测器、“神舟”系列飞船等安全着陆。

  在张立同团队的助力下,伏尔肯的新型特种功能关键材料项目被列入2013年科技部“863”计划,并顺利完成研发,实现批量化生产,帮助企业从机械密封领域成功转向工程陶瓷新材料领域。

  借助“最强大脑”,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用一次次的技术创新,助力一件件大国重器“上天入海”。

  伏尔肯的成长发展只是宁波集聚高端智力资源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15年来,宁波各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急企业、医院、高校、科研院所之所急,聚焦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组织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开展技术咨询、联合攻关,把疑难科技问题解决在一线,为企业带来先进技术和全新思维方式,提升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宁波长振铜业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定蕃携手共建院士工作站,突破再生铜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助力企业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助力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攻克溅射靶材制备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超高纯金属全系列先端靶材产业化,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市科协统计显示,院士工作站合作项目涵盖“315”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基本覆盖智能计算与人工智能等15个细分战略领域。

  宁波市第六医院院士科创中心揭牌。

  “院士天团”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

  “从2012年开始建立院士工作站,到今年已持续合作11年。”宁波中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研发管理的副总经理张芳芳说。

  长久的“牵手”,源于务实的合作。

  中淳高科是建筑基桩行业“静钻根植桩技术”的首创企业。不过,该技术刚面世时,由于基础理论研究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推广应用。“两位院士为我们优化了这项关键核心技术。”张芳芳说。

  2012年,该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龚晓南,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陈肇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院士工作站。

  此后,中淳高科的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源源不断。一项项研究成果,先后填补了国内“静钻根植桩工法”的理论空白,奠定了“异型桩节点连接式对基桩抗震影响”的理论研究基础……

  技术的不断突破,让企业收获颇丰。2015年,凭借“静钻根植桩及静钻根植”施工技术,获得全国建材行业技术创新奖一等奖;免压蒸技术、“静钻根植工法”等一项项新技术,直接带动产业链转型升级。

  推进产学研合作,院士工作站及院士科技创新中心是重要平台,它们既可为企业吸纳高新技术“架桥”,也可为院士施展聪明才智“铺路”。

  市科协负责人说,院士工作站建立以来,“院士天团”依托企业的项目平台,凭借独特的智力优势和宽广的视角,把科技成果带到企业,促进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应用。

  鑫高益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亚珠携手成立院士工作站,合作开发出磁共振引导的相控聚焦超声子宫肌瘤治疗系统的软硬件,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台1.5T可旋转无液氦磁共振成像设备。

  宁波复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李卫院士共同开展稀土金属、速凝和新型铈磁体等技术成果的转化工作,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新型铈磁体的产业化……

  据统计,宁波院士工作站依托企业建站的比例高达81%,其中民营企业占90.9%。

  参加绿色桩基技术院士专家交流会的人员合影。

  “智囊团”助力企业决策、育才

  院士及其团队既是技术创新领域的“拓荒者”,也是定向领航的“智囊团”。

  近年来,宁波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高端智库作用,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在规划、投资和项目立项等重要决策过程中群策群力,助力企业确定研发方向、提高研发精准点,借院士工作站的“智”高点,帮助企业抢占发展制高点。

  宁波中物激光与光电技术研究所牵手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建立院士工作站后,在其指导下组建了专家委员会,形成以姚建铨、徐志磊、杜祥琬、范国滨、邓建军、阮殿波等院士为核心的高端智库,为机构重大战略及发展规划提供咨询建议,并对重大技术难题提供攻关指导。

  “院士不仅带来了高端智力团队,还带来了弥足珍贵的前沿资讯,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该研究所所在园区一位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还整合科技资源,助力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促进企业科技人才快速成长,成为人才培养的“聚宝盆”。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在浙江中物九鼎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成立院士工作站后,先后推荐、对接150余个创业团队……为企业发展引进、储备了大量资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与宁波市中医院共建我市中医药系统首个院士科创中心后,着力推动高能级中医药科创平台和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宁波市院士工作站、院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引育博士471人、硕士367人,晋升正高职称263人,晋升副高职称230人。

  让院士工作站“更上一层楼”

  创新之道,关键在人。当前,宁波正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以一流生态汇聚一流人才,以人才力量筑就科创高地。新起点、新时代、新征程,如何让院士工作站“更上一层楼”?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拓宽院士资源引进渠道。”市科协一位负责人说。他介绍,今后,宁波将进一步拓宽引才视野,创新合作方式,将引进对象从甬籍院士、两院院士、建站院士拓展到“天下院士”,将合作方式从与院士专家本人的合作,拓展到与院士团队、科研院所合作,进而拓展到借院士专家拥有的丰富科技人脉资源开展工作。

  同时,宁波将深化院地科技合作,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互派挂(兼)职干部,共建技术转移中心、院士咨询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方式,持续加强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及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为集聚高端智力资源创造良好条件。

  “院士工作站不是为了建而建,关键是要发挥好院士及其团队的作用,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市科协负责人说。

  为此,宁波将以科技创新和发展需求为导向,与建站院士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构建长效联络服务机制,促进院士工作站提质增效。同时,加强院士工作站规范化管理,优化对院士工作站(科创中心)的考核管理机制。

  制图张悦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