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追光—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路|一座五千年古城焕新文明之光

日期:2024-01-02来源:杭州萧山机场作者:杭州育才中学

如果说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满天星斗,那毫无疑问,5000年实证的良渚文明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巨星。在这里,你能触摸到,文化基因如何植入第一片信息,文明记忆如何书写第一段传奇。

文脉绵亘,映烁古今。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蕴与时代价值。

文明之光昭示来路,指引去处。大型融媒新闻行动《追光》,今天一起走进良渚遗址。

又是一年蒹葭摇曳。

良渚古城,芦花飞荡,逐风盛放。

“芦苇非常漂亮。”游客叶文华说。

“带小朋友亲近自然。”游客李羽涛说

“这个地方竟然有五千年的历史,实在是令人太震惊了!”巴拿马艺术家黄永康说。

千里之外的北京,古城遗址考古团队也迎来“绽放时刻”。遗址点从135处增加到350多处,新发现坝体20多条,标志着良渚遗址群调查已基本完成。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王宁远说:“这个区域之内,彼此之间可能是存在着等级的,边上就建立了庞大的水利系统,这个水利系统也是遍及100平方公里。”

刚从北京回来,和良渚考古相伴20年的王宁远,就马不停蹄地钻进了发掘现场。新发现的遗址点分布广阔,有五六处同时开掘。而这样的发掘规模,在二十年前难以想象。彼时,虽然已相继发现了反山、瑶山等遗址,但良渚考古依旧只能“守株待兔”,被动做一些抢救性发掘。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王宁远说:“当时的良渚考古和我们今天考古不太一样。当时我们这边配合基本建设为主,学术的主动性是比较少的。”

改变发生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赴良渚调研,提出必须把良渚遗址保护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档案室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那份考古计划。从那时起,考古队每年按照学术目标进行主动性发掘。在2007年的钻探调查中,考古队员刘斌一铲子打到3米深,摸到了良渚古城的踪迹。

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说:“习总书记特别对于传统文化,对于考古特别关注,特别的关心,推动了良渚的考古跟申遗工作。”

此后,古城外围高低坝水利系统相继被发现。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五千年中华文明之光,闪耀世界。

“皮鞋穿不来,我没有皮鞋穿的,皮鞋穿着不习惯……”

施时英,第一代考古人施昕更的孙子,如今负责遗址巡查、管理,146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就是他的“办公室”。

常年奔走一线,施时英跟当地村民都成了朋友。正在打解剖沟的杜生火,手势老练,动作专业。20多年前,刚刚认识施时英的时候,他还在良渚开矿山。

“考古有意义,也蛮开心的!”杜生火说。

良渚遗址管委会文物与遗产管理局遗址管理科科长施时英说:“我那几天跟他开玩笑,我说你原来的时候开石矿,赚大钱的。关停了以后,现在跟我们学考古了。”

为了更好守护良渚,一份在全国率先建立的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应运而生,浙江累计投入数十亿元,对良渚遗址进行整体性保护,周边矿山纷纷关停,杭州和余杭两级财政每年还安排资金鼓励村民开展遗址保护。20多年接力传承,发展兼顾保护的理念,在当地深入人心。

良渚镇安溪村村民陈正元:“肯定支持的,我们家后面毛竹(因为发掘)要弄掉很多。”

良渚遗址管委会文物与遗产管理局遗址管理科科长施时英说:“总书记两次实地视察良渚遗址,七次批示以后,老百姓的意识很强,他们也知道考古发掘是一个很荣耀、很荣幸的事情。有的时候像你们记者来拍摄,(村民觉得)我们上镜头了,我们被拍了。”

以守护、传承良渚文明为荣耀,如今,年轻一代“良渚”考古人,正从前辈手中接棒。他们可以从一块动物骨骼、一颗果核,甚至一枚玉石残片上,触摸史前人类活动的蛛丝马迹。

“90后”的张依欣从零开始,搭建起浙江省历史遥感影像数据库,藏在密林群山里的遗址遗存从此有“迹”可循。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依欣说:“把自己已经学到的技术,给它加到这个考古中,然后让它变得不那么传统。”

考古不再传统,5000年前的良渚也可以“时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建成“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的嘱托,良渚文化也在一次次链古通今中,活化传承。

距离良渚之夜服装大秀还有不到20个小时,因为赶制这批由8种良渚色染就的模特服装,设计团队已连续熬了几个通宵。

良渚文化色彩研究及设计应用项目团队成员江永丽说:“(嵌玉漆杯)本身图案就有一种比较庄重,所以我们在给它设计的时候也是选择大廓形和比较飘逸的方式来呈现。”

良渚文化色彩研究及设计应用项目总负责人杨慧说:“就是希望良渚文化还能够跟我们今天的生活发生链接。我们才是真正意义上地实现良渚文化,这种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嵌玉漆杯上的抱玉珠色、良渚玉琮上的琮黄色,5000年前的色彩,随演员的衣袂起舞,良渚的脉息在光影交错间跃动。

英国画家、雕塑家维克多·盖琳说:“这场演出真是太棒了。我们了解到他们在服装设计中使用了八种颜色,将良渚的环境和文化元素融入当中。这非常有趣。”

乌干达多媒体艺术家图斯英外尔·布鲁诺说:“我们太喜欢了。这场演出和演员真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良渚文化。”

颜色之外,融入年轻的创意,从日历、茶具到巧克力,11个品类,600多款文化产品爆款连连。而良渚生活美学还借助交响音乐会、儿童剧、舞蹈表演等等全新的链接方式,融入现代生活的衣食住行中。

在良渚博物院,最火的互动社教课程里,小朋友们学着良渚先民,用麻绳、竹片切割玉器。穿越五千年的文明之光,在一次次稚嫩的打磨中,照进孩子们的心里。

杭州学军小学紫金港校区学生朱辰宇说:“虽然在以前他没有那么多很好的工具,但他们还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造出这些精美的玉器。”

良渚博物院副研究馆员贾艳说:“就是在给小孩子播了一颗种子,播了一颗关于良渚文化的种子。”

良渚博物院社教专员叶素芬说:“让孩子们对于良渚的认知更加全面完整,其实对我们中华文明5000年的传播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蓝时评】让五千年文明链古通今

八十余载光阴,四代学者接力,扫落历史尘土,古国身影渐明。

今天的良渚,不再是沉睡五千年的文化遗迹,一代代考古人通过接力保护与持续发掘,用无限创意和奇思妙想,赋予它专属色彩、时尚意义。

良渚也不止封存在一份份考古报告里,而是借助生活美学,走进我们的衣食住行。可见、可亲、可触、可感,这才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活态传承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一次次链古通今的传承中,良渚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更多人感知中华先民的智慧,也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华文明的瑰丽辉煌。

0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