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黎莉
“所有工作暂停”“取消员工福利”……1月2日下午,关于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高合的负面消息突然席卷社交媒体。诸多博主晒出的截图显示:高合所有工作暂停,包括停止发货、停止新项目开发……
此外,还有网络爆料日前高合在飞书发公告称,取消员工的餐补、交通补贴、公司班车等福利。此举还牵扯出高合之前有大幅裁员的消息。不过高合在1月2日晚间紧急辟谣,否认了运营不正常,并追究了发帖人的责任。那么这一突发状况对线下门店是否有影响?曾经的国产新能源价格天花板还能好好走下去吗?
高合的声明
宁波门店正常运营,不过客流并不多
1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鄞州龙湖天街的高合体验店。尽管门店处于营业状态,但场内的灯却没有打开。
记者向工作人员咨询,得到的回复是这家门店8日左右要关闭了。不过他否认是跟网传的品牌负面消息有关系。“闭店只是品牌根据客流量做出的正常门店调整,现在我们下应、万象城、海曙龙湖天街、明州里都有门店,都在正常运营。”不过他也承认,店内的流量不是很大,经常一天只有一两位消费者进门店看车。
黑灯的展厅里,HiPhi Y和宣传展架。黎莉 摄
记者留意到店内目前在售三款车型,分别是SUV HiPhi Y、纯电超跑SUV HiPhi X和HiPhi Z。工作人员表示现在落地三十多万元的Y受关注度比较高,店里有一万多元的补贴,提车周期在1个月左右。
随后记者来到海曙龙湖天街的高合体验店,这里的门店也正常运营中,销量担当HiPhi Y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不过进店的客流确实很少。
2019年7月,华人运通发布豪华智能纯电品牌高合,其首款车型HiPhi X于2021年5月正式交付,当时售价57万元至80万元。可以说在比亚迪仰望出现前,它是妥妥的国产新能源车“价格天花板”。
高合的另一家门店在正常运营中。陈亮 摄
而从实车来看,酷炫的翼展门、交互大灯以及内里的冰箱彩电、Meridian音响确实颜值很高。但在体验过高合车型驾驶的人群中,对于该车的评价有很大不同。有些人认为体验感非常不错,但也有一些消费者认为高合的车加载了太多花里胡哨的配置,太过张扬的展翼门也只能迎合小部分年轻用户,华而不实。
评价的两极分化,加上前几年车型的高定价,以及品牌知名度问题,让高合的销量一直堪忧。
2021年,高合全年的销量是4237辆;2022年则为4520辆。其实从产品策略上看,高合走的是从高到低的路子:首款车型HiPhi X定价到80万元,2022年12月的HiPhi Z售价61万元至63万元。2023年7月发售的HiPhi Y则将价格降到33.9万元起。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8月至10月,高合Hiphi Y总计交付1021台、1556台、1606台。但2023年高合的总销售量依旧定格在四千多辆——“天花板”车确实遇到了销售“天花板”。
年销量不及多个品牌一月销量
近几日,各大新能源车品牌也开始陆续公布自己2023年的“成绩单”。
1月1日,理想公布,2023年全年累计交付量为376030辆,同比增长182.2%,超额完成了30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
理想门店里的L9车型。黎莉 摄
蔚来累计销量超16万辆,同比增长30.7%。但依旧没有完成全年20万辆左右的销售目标,最终销量达成率为80.0%。小鹏累计销量141601辆,同比增长17%,年销售目标达成率为70.8%。
“带头大哥”比亚迪在今年国产新能源车品牌中,几乎每个月的销量都是遥遥领先,最终销量定格在3024400辆,同比增长62%。
广汽埃安以480003辆收官,同比增速77%;零跑144155辆,同比增速29%。极氪也是今年增速亮眼的品牌之一,全年销量118685辆,同比增长65%。问界94380辆、岚图50552辆,2023年也是智己爆发式增长的一年,虽然38253辆的总量并不起眼,但同比却增长了665%。
1月2日晚间,特斯拉公布2023年其在全球范围内共计生产电动车约185万辆,交付约181万辆,分别同比增长约35%、38%。其中Model 3与Model Y交付超173.9万辆,国际调研机构Focus2move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Model Y是全球销量第一的车型。
特斯拉在宁波的门店。黎莉 摄
对比以上各大品牌的销量,高合的成绩确实显得寒酸。尽管高合的创始人丁磊曾公开表示,高合作为豪华纯电这一细分市场的头部品牌,并不刻意追求销量,不过这一答案或许很难说服市场。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高合打造中国自有的豪华电车品牌,肯定是个很不错的出发点。但是仅凭目前销售量远无法盘活一个车企,如果没有很好的改观,或许并不能支撑品牌走得太远。
“总体来说高合还是有自己的品牌特性的,但产品的新鲜感并不能一直打动现在专业甚至有些精明的消费者,而高合在品牌塑造上已经被贴上了小众化的标签,因此市场受众更加窄。再加上目前新能源车赛道的内卷严重,它的各段位车型都有众多选项分流。因此复盘产品,努力寻找自身产品特性和市场实际需求的平衡点,可能是其要正视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