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三十年前“春风”乍起 三十年后温暖依旧——“寻人启事”引发读者热议

日期:2024-01-04来源:杭州地铁2号线作者:杭州女子头疼硬熬几天险失明

杭州日报讯 昨日,杭州市关爱孤儿基金会寻找三十年前为孤儿捐款的爱心人士一事,在杭州日报和杭州新闻App报道后,阅读量迅速升至“10万+”,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不少当年捐过款的读者来电、留言,与我们共同穿越三十年的“时光隧道”,进入那段珍贵的回忆。

年过八旬 他常常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

三十年前,当西子湖畔的一场“春风”乍起,又有多少人能想到,三十年后,“春风”温暖依旧?

“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想到你们还记得这么清楚。”一看到当年的报道,现居北京、从事艺术研究工作的林洁就打开了记忆的阀门——1993年,她成了杭州日报的一名记者,恰逢《杭州日报·下午版》创刊号上推出《叔叔,我想读书》一文。“那一年,报社的记者与编辑连续追踪记录了大量援孤活动中的感人瞬间,用强大的媒体力量点燃了一座城市对孤儿群体的关注关爱。”作为这场援孤活动的见证者,林洁也与许多同事一起,为孤儿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三十年如白驹过隙。当听说这些泛黄的捐款本仍完好无损地被保存着时,她百感交集,“这实属不易。但更不容易的是,能把援助孤儿这场‘爱心事业’坚持三十年。这确实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看到这篇报道,我才想起来三十年前还有这么一桩有意义的事情。”昨天,记者来到一位名叫徐燕清的读者家中。在捐款册里,记者一下就找到了他当年捐款的记录。徐燕清回忆,当他读到《叔叔,我想读书》的文章时,被孤儿丁豪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于是,当天他便动身前往报社,捐出了20元。

如今,徐燕清已年过八旬,身体依旧健硕,嗓音洪亮。这三十年间,他也常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徐燕清眼里,杭州是一座“善城”,有很多人在不计回报地做好事、献爱心。“生活在这样一座有爱的城市,是一种幸运。”他感慨地说。

在杭州市关爱孤儿基金会的微信群里,也涌现了许多来自受助者家属感谢的声音——

“这个‘寻人启事’太好了。如果当年捐款人看到,一定很暖心。也能让社会感受到基金会的真实、诚信与感恩。”

“感恩基金会风风雨雨三十年为孤儿奉献爱心!感谢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业的长期坚守与付出。”

“我为这些有爱心的热心人点赞,更为所有奉献爱心的人点赞。正因为有了这些人,才使这个社会更加温暖。”

小朋友已步入而立之年 依然珍藏着当年那一张捐款证书

时间奔流不息。跨越三十年的城市变迁,是许多人所经历的流金岁月。而曾经不谙世事的“80后”“90后”们,也已从孩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人。

“我是1993年7月9日出生的,我的父母为我向孤儿基金会捐了7元9角钱。这是一个简单却饱含深意的祝福。”在数以千计的捐助者中,姜泰茗当时还是一个百天婴儿,也是年纪最小的捐款者。现在,他已步入了而立之年,在国外发展。

记者辗转找到姜泰茗的父亲。“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一直教育他: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此后,即便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孩子也经常参与慈善活动。于他而言,这是一份从过去到现在的爱的延续。”姜泰茗父亲说。

让爱心代代相传,姜泰茗的故事不是孤例。曾就读于新华一小六年级的读者楼可,看到报道后,从书柜中翻出了当年编号为0000046的慈善捐款证书。纸页虽已发黄,但钢笔写就的字迹鲜明如初——捐款八元人民币,特授予“爱心小朋友”称号。“记忆中的这张证书让我翻箱倒柜找了一个晚上啊!”楼可笑着说。如今,他的女儿在读小学六年级,也许是延续了助人为乐的家风,小姑娘从小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多次被评为“优秀少儿志愿者”称号。

微光成炬,凝成星河。一份份爱心穿越时空,照亮了持之以恒的援孤事业。“站在三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一个个援孤活动中的身影。正是他们的坚持,让孤儿基金会从一汪孤泉变成有源活水,而且不忘初心,始终清澈。”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杭州市关爱孤儿基金会创始会长王水福表示,在这场爱心长跑中,他有幸和关爱孤儿基金会共同成长,也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加入这个大家庭。

亲爱的读者朋友,如果你曾经参与过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援孤大行动,请致电0571-85054620,期待能与你在杭州市关爱孤儿基金会三十周年晚会上重逢,共同见证基金会这三十年来的成就和发展。我们始终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那些以善意与关爱构成的最美星光,会继续照亮援孤事业下一个笃定前行的三十年。

0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