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 宁海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日期:2024-01-10来源:宁海县杨柳巷图片作者:宁波天气预报30天准确 15天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以“五大革新突破年”为引领,感恩奋进,实干争先,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交出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这一年,我们聚力“五大革新”,在激扬新状态中实现奋进新突破。经济发展夺得硬核成绩单。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高于目标约2个百分点、领跑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商品销售总额分别增长5.3%、9%和15%,均居全市前列,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合计突破3000亿元,经济恢复跑出高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数字经济规上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30%,民间投资占比超过60%,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财政总收入增长12.7%,规上企业利润总额增速达到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5万元和4.4万元,倍差缩小至1.70左右,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进位至第45位。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接续奋斗、努力多年的清溪水库实现主体工程动工,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G15沈海高速宁海段改扩建项目先行节点开工,备受关注、期待已久的宁波至宁海市域铁路实现上位规划从无到有、从远景到远期的历史性突破。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一批产业基石项目顺利投产下线,东方日升太阳能电池、旗滨光伏高透基材项目均在一年内实现开工、投产,捷造光伏电池产线装备项目“签约即投产、投产与拿地开工并行”。各项工作成果精彩纷呈。首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功列入美丽中国县域发展百强县第一方阵,获批创建光伏储能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服通”服务标准化建设列入国家级试点,增值服务入选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首创“民商法治诊所”上榜省级共富试点,小微权力清单36条成为全国农村改革典型。

  这一年,我们聚力实业立县,在抢抓新赛道中构筑产业新优势。工业经济量质齐升。始终坚持工业立县不动摇,鼓励放大优势加速竞跑,顺势而为弯道超车,“光伏+储能”“文体+办公”“模具+新能源汽配”三大主导产业加快迭代焕新、提能发展,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个百分点。注塑模具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智能光伏入围首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创建名单。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增速达到200%。新增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家,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9家,获评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优秀场景7个。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实施服务业高质量“百千万”工程,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鼓励探索新模式、发展新业态,创成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获评省级跨境电商出口名牌企业2家,宁海籍货轮首次开通国际航线。开展“双促双旺”促消费稳增长专项行动,发放消费券2450万元,撬动消费4.6亿元,西子国际等3家特色街区获评市人气消费地标。精心谋划第二十一届徐霞客开游节,5大板块18项活动引燃“全民乐享”文旅嘉年华,圆满举办UTMB宁海越野挑战赛等赛事,带动住宿、餐饮营业额分别增长15%和20%以上。深入实施“精特亮”工程,创成全市首个省5A级景区城,获评国家级乡村旅游、省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各1条,前童古镇、森林温泉分别入选省级大花园“耀眼明珠”、省十佳康养目的地。绿色农业稳产增效。扎实推进国家农业产业园区、国家级制种大县建设,恢复耕地1.69万亩,集中连片整治永久基本农田4.5万亩。开工建设全国最大单体工厂化海水养殖项目,新增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个,高分获评省级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创成全国渔业平安示范县。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成功捧回全省首批神农鼎。

  这一年,我们聚力改革开放,在推进新变革中积蓄发展新动能。重点改革蹄疾步稳。以“一号改革工程”推进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创新“宁管家”一站式闭环服务,营商环境事项一次性化解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全省领先。出台助企攀高新政八条,首创政企“圆桌”会客厅,扎实开展“走企业优服务解难题”活动,帮助解决企业急难愁盼1.3万件,“宁满意”营商环境品牌越打越响。创新活力加速释放。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8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长10%。关键技术攻关不断突破,入围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个,获评国内首台(套)产品4项,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860件。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75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优势企业7家。精准实施人才引育工程,引进大学生1.4万人,培育高技能人才超6000人,入围国家级人才8人。中乌合作平台获评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主动融入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新增省级内外贸一体化改革试点产业基地2个、“领跑者”企业10家,实现货物出口总额增长4%、占全国份额稳中有升。高质量举办中国新能源汽配产业座谈会、光伏储能产业发展研讨会等系列招商活动,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6个,引进内资160亿元。深化对口工作和山海协作。有效投资持续优化。全年新开工项目114个,省“千项万亿”、市重点工程投资完成率分别达178%和136.9%,两获市投资赛马激励。

  这一年,我们聚力全域美丽,在优化新格局中焕发城市新面貌。功能布局越来越优。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战略性启动大茶山中央公园规划,梯次推进“三山两岸”等重点片区项目建设落地,“东美丽、西通达、北时尚、南文化”城市新画卷有序铺展。东美丽绿道开工建设,潘天寿艺术中心、县文化中心全面建成,城隍庙商业中心、“来in南”互联网文创园顺利开业,蒲湖公园重现“老城记忆”,客运南站主体完工,城市环线实现全线贯通。风貌品质越来越好。统筹实施迎亚运盛会三大提升行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78个,建成省级未来社区1个,桃源南路等21条市政道路竣工通车。以“尽精微”姿态推进精细化管理,持续推进空中飞线、背街小巷等专项整治,新建改建口袋公园(甬小园)13个、绿道18公里,新增“绿波带”10公里、公共智能充电桩2771个。生态底色越来越足。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功能区达标率保持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6%,蝉联中国天然氧吧,再获省“无废城市”清源杯,三夺省治水“大禹鼎”银鼎,“两山”发展百强县稳居全国第二,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保持全市第一。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2家,建成三星级以上绿色工厂119家,新增光伏装机容量8万千瓦,茶山抽水蓄能电站下闸蓄水。

这一年,我们聚力民生优享,在推动新服务中提升群众新体验。注重就业优先,获得感有新提升。开展高质量充分就业行动,城镇登记失业率居全市低位。加大特殊群体就业帮扶,推动低收入农户增收“摘帽”。加大多元化住房保障供给,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685套。基本养老保险净增1.2万人,长护险实现医保人群全覆盖。注重服务优化,幸福感有新提升。投用缑城中学、潘小天明校区等学校,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通过省级评估。全面建成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每千人托位数、普惠托位占比均全省领先。“何以缑城”探源工程深化推进,“缑城阅乡”全民阅读成为风尚,新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45个。注重社会优治,安全感有新提升。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全民反诈等工作,升级“平安之家”,迭代“宁好租”。实施新一轮农饮水提升工程,提质做好食药安全工作,成功防御台风“杜苏芮”“卡努”,扎实应对寒潮等极端天气。金融贷款不良率保持全市低位。圆满完成平安护航亚运等重大维稳安保任务,成功夺得省一星平安金鼎。

  二、2024年工作任务

  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目标导向,建议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固定资产投资高于经济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能源和环境指标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以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突出攀新攀高,更大步伐推进产业高端化把科技创新作为首位战略。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锚定争创“科技创新鼎”目标,着力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成色。超常力度建设高能级创新载体,激发新材料、海洋种业、生物医药等创新平台发展动能,加快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更实举措培育更多企业创新主体,推行创新引导基金,持续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全覆盖,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力争五年破千,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000家。迭代“智汇宁海”工程,筹建人才发展集团,加快打造国际人才社区,引进国家和省市人才团队20个以上、大学生1.2万人。

  把链式集群作为攻坚方向。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加快打造产业链共同体,培育新质生产力,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实施“串链聚群”高质量发展行动,鼓励上下游精准协同,引导中小企业精耕细作,启动强链补链延链重点项目30个,加速形成“链主引领、核心集聚、中小企业卡位入链”的专业化集群,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深耕现代金融、智慧物流、创意设计等细分赛道,启动物流配载中心提升改造,力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

  把数实融合作为动力引擎。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进“5G+”、物联网在工业制造、农业生产、交通物流、文化旅游等领域融合应用,加快传统产业升级蝶变、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双向发力,积极引育一批智能制造工程服务机构,互联网和软件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长20%以上。

  把企业培育作为重要举措。始终把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放在重要战略位置,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承接“8+4”等经济政策体系,加快出台普惠产业政策,释放各类政策叠加激励效应,持续提振发展信心。深入实施“215”和“强基壮腰”梯度培育工程,把优质资源要素向高成长高效益企业集聚,推动一批潜力企业、“种子选手”加快“小升规、规做精、精转优、优上市”,新增规上企业9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力争企业上市2家。

  (二)突出提质提级,更大格局推进区域开放化加快区域融通。加大战略谋划,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宁波都市圈等大局,主动参与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建设,积极推进甬台一体化合作先行区、环三门湾合作区建设。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构建畅联畅通交通网络,全面贯通G228宁海段,全线开工G15沈海高速宁海段改扩建项目,全力争取甬金衢上高速最佳线位,扎实开展宁波至宁海市域铁路前期工作,研究促推宁波大道、机场高架等向南延伸至宁海,加快融入宁波市域快速交通网,切实打造“三市六县通衢之地”。

  深化多元合作。做大做强“地瓜经济”,深度融入双循环格局。抢占市场份额,持续推进“百团千企”拓市场行动,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新业态,鼓励企业设立海外仓、独立站,争创省级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出口名牌企业3家以上,服务贸易增长13%以上,货物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再提升。抢抓招商机遇,推动总部回归、资本回归、研发回归、项目回归,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5个、10亿元以上5个,力争完成实到外资1亿美元、内资165亿元。开展制造业提质“双百行动”,实施制造业项目100个以上,完成制造业投资100亿元以上。抢拓平台空间,南滨开发区加快“南拓北联”,启动区镇融合、前横片区建设,规模能级再提升;经济开发区“三十而立再出发”,腾挪集聚、优化升级,发展效益再突破。

  推进改革赋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做实涉企服务“一口受理、一码通办、一站集成”,推动“一件事”向“一类事”服务场景迭代。扎实推进“一站式”企业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积极争创数字化企业服务国家标准。强化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改革,推广项目警长机制,推进制造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加快金融创新,推广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金融等新服务,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均达到25%以上。

  (三)突出宜居宜业,更大决心推进城市活力化提升风貌辨识度。加快美丽塑形,围绕“东美丽、西通达、北时尚、南文化”,加速天明湖北、“三山两岸”等片区规划设计和项目化推进。“东美丽”要快出形象,建成一期绿道和悦山路延伸段,开工二期绿道,研究落地“天明湖—东美丽”绿道连接线,力争大茶山中央公园线性工程实质性先行启动;“西通达”要深度研究空间布局、功能定位,扎实做好时代大道西延、G15沈海高速辛岭连接线等项目前期;“北时尚”要高效投用潘天寿艺术中心、县文化中心,启动天明湖引水工程,贯通天明湖与柔石公园绿道,开工农商行总部大楼;“南文化”要全力推进南宋红妆乐园,谋划研究双溪郊野体育公园、辛岭枧头文创园、跃龙山缑城文化圣地,加快老城以文复兴。

  提升服务业活跃度。围绕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高质量开展名品名店名街建设,提质升级一批特色街区、地标商圈,拓展更多数字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聚焦消费提振,深化“双促双旺”,促进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繁荣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传统消费,培育直播电商、潮流夜市、智能家居、国货“潮品”等新的增长点。聚力文旅旺县,联动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创建,加快滨海疗休养中心等24个重点项目建设,强化文旅产品策划运营,着力打造文旅新爆点。高质量举办第二十二届徐霞客开游节,高标准组织UTMB宁海越野挑战赛,认真筹划城市马拉松等赛事活动,让城市人气值更足、热力度更高。

  提升人文美誉度。立足文化自信,挖掘文化资源,不断繁荣文化事业产业,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快塑造文化标识,持续推进“何以缑城”探源工程,组建方孝孺等历史名人文化研究会,深度解码宁海特色人文,讲好书画诗酒茶文化故事。实施文化产业强基提升行动,加快培育短视频、动漫等数字文化新业态。启动“来in南”互联网文创园赋能计划,扶持一批初创型文创青年团队,集聚一批高端文化人才,加力打造全国大学生毕业设计之城。全域化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市建设,全力打赢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决胜战。再创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提升设施完善度。加速推进S314桃源至力洋段二期、城逐线二期前洋至黄坛段等重要干道,强化片区快速通达;改造完成兴宁南路、兴宁北路、北大街等城区要道,优化提升环城西路、纺织路等市政道路,推动城区高效通畅;实施城区重点慢行路口改造,再因地制宜新增一批公共停车位、智能充电桩,力争出行保障不断完善,让群众出门更便捷能安心。

  (四)突出富美富足,更大力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千方百计强农业。树立大农业观,组建农业发展集团,以工业思维、项目导向做精现代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5%以上。推进农业“三强四化”,启动建设智慧农业云平台,建成投运工厂化海水养殖项目一期,力争创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制种大县。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实施宁海珍鲜“甬城百店”三年行动,大力度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建设,全链提升水产、茶叶、水果等优势产业,先行打造蛏子、柑橘和香榧等“一镇一品”标志性产业链,布局启动总投资6800万元的21个“六次产业”项目,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

  千方百计美农村。以新时代“千万工程”为主线,分类编制村庄发展规划,引领农村布局优化、风貌全域美丽。加快农村环境提升,一体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攻坚推进垃圾分类、公厕提升、污水治理“三大革命”,新增纳入规范化运维公厕100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自然村覆盖率达到70%。持续完善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提升打造“四好”农村路100公里,建成美丽河湖2条、幸福水利片区2个。联动开展和美乡村、艺术振兴乡村建设,创建省市未来乡村、艺术赋能示范村、和美乡村达标村等60个以上,串联打造海韵渔歌美丽乡村风景线。

  千方百计富农民。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提升行动,探索以国有资本撬动乡村振兴,组建县级“强村公司”,创新“国有平台+村集体+市场主体+低收入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60%,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

  (五)突出赋能赋效,更大定力推进生态创建增值化

  坚持向绿而新,推动治理向“智理”迈进。更多运用新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力争颜公河综合治理加快见效,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省市前列,力夺省治水大禹鼎“金鼎”、省四星级“无废城市”称号。

  坚决向绿而行,推动示范向“典范”迈进。加快扩绿添彩,强力推进历史矿山生态修复,全域除治互花米草,建设珍贵彩色森林1000亩,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实现省级森林城镇全覆盖。全面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鼓励低碳转型,引导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强化重点行业用能预算管理,新增三星级以上绿色工厂40家。扎实推进美丽县域发展指数研究省级试点,打造美丽建设县域样板。

  坚定向绿而兴,推动资源向“财源”迈进。加速激活“沉淀资源”,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茶山抽水蓄能电站并网发电,继续做好抽蓄资源挖掘,探索分散式风力发电,推广“日光产业”,完成光伏装机5万千瓦以上,联动周边共建环三门湾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建设省林业碳汇先行基地,把更多“生态产品”转化为“生态商品”。

  (六)突出共富共享,更大情怀推进社会民生品质化

  多渠道推动“扩中提低”更有感。健全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深入实施就业优先、稳岗优工等“宁好业”系列行动,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以上。鼓励职业技能提升,持续做强产业人才学院,完成“一人一技”终身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5000人以上。扩面提质群众身边的零工服务体系,新建零工市场2家,争创省级示范1家,创建市级以上高质量就业社区(村)10个。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鼓励新业态劳动者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户籍人口养老、医保参保率保持99%以上。持续提升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200套。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低保对象应保尽保。

  多维度推动公共服务更优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好事实事。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扎实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建成幼儿艺术培训中心等教育设施项目4个,高位推进“县中崛起计划”,全域建强各学段教育,创建省现代化学校4所。创新开设乡镇(街道)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切实强化“校家社”协同育人。深化健康宁海建设,持续增强重大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控能力,全面建强第一医院,推动第三医院升格县级医院,新创省级卫生村20个,新建村卫生室4个,力争创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

  多领域推动社会大局更安定。加快构建大平安格局,实施平安强基提升工程,深化平安建设“四级联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迭代升级“141”基层治理体系,持续攻坚警源、访源、诉源治理,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深化现代社区建设,用好社工、网格员、志愿者等基层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常态化全域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深度研究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靶向治理、标本兼治,深入实施“一拆一建两整治”,着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新建迁建3个消防站,“一站一中心”实现村社全覆盖。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讲政治,让忠诚成为一种品格。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做到“中央有号召、上级有部署、县委有要求、政府见行动”。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抓好各项工作,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光明论。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二)强担当,让实干成为一种常态。始终以实干论英雄,倡导“事事马上办、人人钉钉子、个个敢担当”,坚决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坚持不图虚名“务实干”,大兴调查研究,践行新时代“四下基层”,聚精会神干事业促发展,谋深谋实“十五五”规划前期,既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更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干”,敢于改革破常规、勇于变革破瓶颈,变“事事找惯例”为“大胆创先例”,形成更多具有宁海特色的标志性成果。坚持勇争一流“拼命干”,对谋定的工作、敲定的项目,看准了就干,能多干就多干,始终“只为成功想办法”,确保定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三)重规范,让法治成为一种习惯。始终牢树法治观念,用法治定规矩、划边界,切实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持续完善依法科学决策机制,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实质化运行合法性审查中心和行政执法监督联络站。升级完善“民商法治诊所”,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强化“一府两院”联动,提升行政复议权威性,扎实做好“八五”普法。高效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深化政务公开,确保政府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高效运行。

  (四)存敬畏,让清廉成为一种自觉。始终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加快推进清廉宁海建设。健全政府过紧日子的长效机制,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从严管控一般性支出。深化政府(国企)投资项目“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规范性”管理机制,把每一分财力都用在刀刃上。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和监督审计,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廉洁用权、干净干事蔚然成风,彰显干部队伍“三观正、业务精、心态好、状态佳、业绩优”的鲜明成色。

  (本版部分图片由宁海政府网公众号提供)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