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一派繁忙景象。蒋晓东 摄
要问2023年的宁波记忆,桐昆集团外贸部经理李俊脑海里跳出的第一组词是:两周和两天。
“按照原来的流程,出口货物从宁波舟山港离境以后,我们才能办理退税。一来一回要耽搁两周。”李俊说,“实施启运港退税后,货物从嘉兴港出运的第二天,我们就能收到退税款!”
缩短的12天“差额”,就是他“触摸”到的便利化。
跨境贸易便利化,题眼是“便利化”。这意味着不能仅仅追求“物”的增量,更应着力“制”与“治”的变革。
在宁波,这样一个由数字、改革与科技“三位一体”构成的“先行者联盟”已经启动,不仅全面锻造了跨境贸易服务链,为便利化建设赋能,也把企业的“获得感”放在了重要位置。
数字赋能
“报关工作资料多、环节多、时间紧,容易出错,占用很多人力资源,还好宁波给了我们一个‘小帮手’。”宁波市简运报关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郁迪龙说,“甬e通”国际贸易一站式服务平台的“企业报关一件事”应用,能将报关资料通过AI识别自动录入申报系统,智能识别率达99%,最快10分钟就能完成一票申报业务。
事实上,在跨境贸易便利化进入“加速跑”阶段,特别是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以来,宁波已在加大数字赋能力度、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甬e通”着力解决当前国际贸易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初步构建了以“国际贸易一件事”为主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立了涵盖口岸监管、通关物流、贸易服务三大领域的1000多项服务功能,去年宁波“单一窗口”业务申报总量排名全国第四……
改革赋能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阶段,步入深水区、攻坚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优化营商环境是涉及思想观念、市场机制、治理方式等全方位变革。
宁波跳出了对企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初级阶段”,以一连串的“全国首创”,力争发挥一个个节点上的增值效应,让企业享受最大限度的红利、得到最大程度的实惠:宁波海关深化通关模式改革,实施“日清”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大宗散货应用“两步申报+区块链”申报模式,实行船代免到场登临、报关行免陪同查验、散杂货船无接触装卸作业;宁波海事局在全球率先创新推出国际航行船舶检查全程“远程化”机制,全国首创船舶办证跨部门“一船多证一次通办”发证业务;宁波边检站在全国首创“中国边检登轮码”小程序,提升边检管控效率……
在看似细枝末节的改变背后,都蕴含着不同程度的体制机制创新。而这种着眼企业“体感温度”,来自制度深处的创新突破和争着做好服务的精神,正是深入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的基础。
科技赋能
日益增加的货物吞吐量对口岸运转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波口岸重点落实AEO企业跨部门联合激励措施,创新水水中转、转关无纸化叠加“离港确认”模式,实施外国籍船舶“临开不查”机制等行之有效的便利化举措,不断优化通关服务。
这令装载13万吨原油的“远贵洋”轮的船长叹为观止:靠港后不到4个小时,进口原油便可通过管道输往岸边储存罐。
与此同时,宁波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率先实施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进口货物无纸放货和出口货物签发区块链提单模式,将船公司签发的纸质提单转变为区块链电子信息;宁波舟山港率先在全国开展有人集卡与无人集卡混行状况下的智慧港口建设,开启无人驾驶、远程控制、智能理货等技术叠加的全场景智慧港口作业模式。
置于更大的治理体系与格局之中,宁波正探索如何以“数字+改革+科技”的“三位一体”,谋划有利于要素流动、分工协作、增强合力的新模式、新办法。
以“先行者联盟”全力打造跨境贸易便利化示范高地。宁波,未来已来。记者 单玉紫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