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一批宁波“范总”浮出水面 背后有多少人的影子?<img src=http://www.cnnb.com.cn/home/images/09/xtb01.png border=0>

日期:2024-01-15来源:宁波帮博物馆作者:宁波大学招生官网

《繁花》里的“范总”。视频转自剧组微博

  中国宁波网记者顾嘉懿乐骁立

  《繁花》大结局,范总与汪小姐的一句“江湖再见”意外催泪。

  没有阿宝的时代,只有时代的阿宝,也有时代的范总与汪小姐。他们所代表的,正是改革开放后躬身入局的一批奋斗者,展露勇立潮头姿态,张扬永不言弃的精神。

  很多宁波人说在范总与汪小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比如雅戈尔,就像剧情中表现的一样,他们确实曾邀请费翔当代言人,为能在上海南京路拥有柜台,打响品牌孜孜矻矻。

  品牌意识强,觉醒早,行动快,引进一流设备,打造一流品质,加上“名人效应”,是众多宁波服装品牌逐梦上海滩并获得成功的不二密码。

  拥有“南京路情结”的雅戈尔

  范总带着“三羊牌”服装勇闯上海滩的身影,触动了许多宁波人的神经。

  剧集播放时,一段对宁波雅戈尔原上海市场负责人陆萍的采访很快走红。找商场、要柜台、签费翔,都是雅戈尔闯市场的真实经历。“没想到反响这么大。”近日陆萍在宁波接受了记者的回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是全国商品市场的制高点。谁能抢占上海滩,谁也就掌握了先机。对雅戈尔来说,其前身“青春服装厂”与上海结缘更早一些。

宁波青春服装厂旧影。

  当时上海名牌名厂“开开”衬衫公司要寻找加工点,不过质量标准不是一般厂家所能达到的。雅戈尔创始人,当时的宁波青春服装厂厂长李如成得知,随即赶赴上海与“开开”谈判。凭借人格魅力与诚意,最终打动了同是回城知青的上海开开服装总经理,由“开开”提供商标和技术,青春服装厂作为分厂自行生产和销售服装。1985年,青春服装厂的利润便超过200万元。

  横向联营“借梯上楼”的同时,李如成还于1986年悄然推出自己的第一个品牌“北仑港”衬衫,也销售到了上海。

  1990年8月,在品牌经营中获取经验的“雅戈尔YOUNGOR”应运而生。

  “《繁花》里有一句话,中国时尚看上海,上海要看南京路。我们董事长也有一个南京路情结。”陆萍告诉记者,当年第一批雅戈尔服装在南京路上的华联商厦、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上海时装公司等都有柜台,当然还有徐家汇的第六百货商店、四川路的第七百货商店……

  “新世界百货的男装部董经理提出建议,想要提高雅戈尔衬衫的知名度,不如联合搞个营销活动。邀请当时的代言人费翔出席签售。当时,整个新世界百货一楼被围得水泄不通,销售额更是创下新高。也是在那之后,各大商场纷纷抛出橄榄枝,打开了雅戈尔的市场。”

费翔代言雅戈尔广告资料图。

  2005年,雅戈尔花1.52亿元在南京路买了一栋楼。“从此在南京路拥有了自己的地盘,也算是圆了董事长的一个梦”。陆萍表示,“南京路是市场风向标,进去以后地位就不一样了。”至今,这栋大楼仍保持不错的业绩。

南京路上的雅戈尔大楼。

  “品质+名人效应”,走出宁波服装品牌之路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浙江服装品牌一直走在前沿。宁波的“雅戈尔”“杉杉”“罗蒙”“洛兹”“太平鸟”等品牌又走在浙江的前列。

  超前的品牌意识,形成名牌群落是宁波服装“群星闪耀”的一大原因。

  早在1992年前后,宁波服装企业就开始着手品牌推广和品牌形象设计。以雅戈尔为例,公司从1991年起就曾先后三次更新企业与品牌标志,不断完善和提升品牌内涵。同一时间,“杉杉”“太平鸟”“罗蒙”等也都开始品牌视觉设计,赋予品牌标志以更新的意义。这一点不仅领先浙江,也领先国内服装界。

  品牌经营须以产品质量为基础。在《繁花》剧集里,范总一次次摸出打火机,验证“火烧丝光棉”的质量让人印象深刻。

  这种做法,早年“杉杉”也曾经使用过。为了证明自己生产的西装“薄、轻、柔、挺”,“杉杉”曾在上海商场的门口放几台洗衣机,把西装丢进去洗,现场晾干,果然笔挺,从而说服了消费者。一时买的人多,队伍排得老长,供不应求。一开始一套西装卖120元,很快加价到240元一套,还是不够卖。一度,杉杉西服的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37.3%。

  保证产品质量需要有基础,比如采用优质的面料,重视设计,引进一流的生产设备。这些投入,浙江服装品牌全不吝惜。“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向来是甬商勇立潮头的密码。

  除此,还有名人效应的助推。浙江服装企业用名人做品牌形象代言人,最早亦在宁波。除了雅戈尔签了费翔,还有洛兹的胡兵,罗蒙的濮存昕。

  杉杉品牌创始人郑永刚早年拿着3万元去中央电视台打广告的故事,也是一段传奇。过去,从来没有服装企业在中央台打过广告,“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的广告语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杉杉”也因此一炮而红。

  90年代初宁波有“300人服装厂”并不意外

  《繁花》中还有一个角色,是喻恩泰饰演的“小宁波”。其角色定位是宁波针织一厂厂长,因为外商没履约,300多人的厂发不出工资,急得他要跳黄浦江。胡歌饰演的宝总一听,“300多人的厂,那有生产能力的呀”,紧跟着跳下去救人,是全剧中充满喜剧效果的一段剧情。

  90年代初的宁波,拥有300人的纺织服装厂,并不奇怪。当时,纺织服装企业大致可分为工业系统管理的国营企业,和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两条线。

  国营企业中,影响力较大的有浙东针织厂,1984年底职工数就近500人,生产的拉舍尔毛毯,非常有名,在国内外都打出了影响力。该厂还主打腈纶做的针织内衣、棉毛衫等,80年代的“双鹊牌”棉毛衫也出自浙东针织厂。

  还有一家宁波针织厂,也属国营,专业生产涤棉、全棉、腈纶原料的绒布、棉毛布、单面布、弹力布4大类200余个品种的针织服装。至1992年,全厂有职工700余人,年产针织衫裤300多万件。1992年,该厂曾在《宁波日报》发表一则新闻,为活跃职工生活,决定成立铜管乐队,这也是当时鄞县(今宁波)第一支青年铜管乐队。

  乡镇企业则以雅戈尔、罗蒙、培罗成等为代表,经营方式灵活,产品、销售也有竞争力,成立后很快占领市场。1991年当年,雅戈尔实现产值5236万元,销售5100万元,创外汇807万元,税利600万元,是浙江省最大的衬衫生产专业厂家,规模不可小觑。

  故而有观众评价:“一个‘小宁波’背后,其实能看到大量郑永刚、李如成们的影子。他们构成了90年代奋进中的甬商的缩影,‘繁花’盛放的背后有百花盛开。”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