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3登全球顶刊、3获国家杰青项目…宁波基础研究为何这么燃?

日期:2024-01-15来源:杭州到宁波作者:宁波一家三口检出阳性

弹性铁电材料研究登上《科学》杂志。官方网页截图

  中国宁波网记者 成良田 通讯员 宣科

  “以前从来没有过!”昨天上午,在市科技局农村与社会发展科技处的办公室,记者和工作人员聊起宁波基础研究情况时,这句点评听到了三次。

  第一次,是说顶级期刊发论文情况。

  去年一年,宁波人三次将名字写在《Science》等国际顶刊上,一系列原创成果全球领先。

  “此前那么多年,总共也就2篇。一年3篇,有史以来第一次。”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第二次,是讲到科研项目时。

  去年,宁波有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这3人分属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浙江万里学院三家单位。

  “一年3人拿到这个级别的项目,宁波历史上从没有过,而且宁大、万里还首次实现自主培育该人才项目历史性突破。”

  第三次,是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基金。

  去年,宁波成为全国首个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设区市,这是宁波科技领域的一件大事。

  “江苏省前几天也才加入。宁波是全国设区市里的第一个。”

  寒冬时节,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大家聊得火热,一项项开创性的发展成果,让人心潮澎湃。

  三登全球顶级期刊

  2023年的最后一天,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发表了一篇新年致辞,盘点过去这一年,一个成绩引人注目。

  “以‘化学剪刀’辅助的层状材料结构编辑策略和弹性铁电材料等‘颠覆性’成果登上《Science》,基础研究跻身国际前沿。”该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王立平写道。

 研究团队设计的魔方,图中Ti、Al、C三种元素即可组成一种MAX相材料。

  “化学剪刀”辅助层状材料结构编辑策略,是宁波材料所科研成果首次在《Science》亮相。

  对该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柴之芳评价:“从思路上进行突破,提出一种传统完全没有的、颠覆性的技术,这正是基础研究的价值所在。”

  另一项成果,同样具有“颠覆性”——

  全球率先研发出兼具弹性与铁电性的新型高分子铁电材料,有效解决传统铁电材料在可穿戴领域难以在大形变下保持稳定性能的难题,填补了弹性铁电材料领域的空白。

  “这个工作绝对令人惊叹,毫无疑问是本领域的一个里程碑。”《科学》期刊审稿专家如是评价。

  一年两上全球顶刊,这是宁波材料所在材料基础研究领域攀上的一个高峰。

  另一篇《Science》论文由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教师李芳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刊发。

  该论文作为灵长类基因组计划研究联盟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研究了灵长类演化过程中的不完全谱系分流现象。这也是该校继2018年和2020年在《Science》上刊发的第三篇学术论文。

  《Cell》、《Nature》、《Science》以发表科学世界中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是全球三大顶级期刊,被誉为国际高水平论文的“天花板”,也是衡量基础研究实力的重要指标。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除了这三篇论文外,另外还有2篇顶刊论文,均由宁波高校和新型研究机构新引进人才在入职宁波后刊发。

  即使不算这两篇,一年3篇的数量已创宁波历史新高。此前,仅有2018年、2020年,由浙江万里学院葛楚天教授在三大顶刊分别刊发。

  三获国家杰青项目

  “从未有过的”成绩还有:去年一年,宁波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这也是宁波基础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纪录。

  记者梳理发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设立20多年来,宁波仅有2015年、2020年、2022年三个年份有两人获得,其余年份,要么只有一人,要么颗粒无收。

宁大官网图片。

  去年获得该项目资助的3人分别是:宁波大学研究员李成华,其项目是“水产动物免疫学与病害防控”;浙江万里学院教授葛楚天,项目是“水产动物繁殖与发育”;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蒲吉斌,项目是“苛刻环境涂层损伤机理与延寿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李成华、葛楚天获得该项目资助,让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实现自主培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项目历史性突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科技界广受好评、备受关注的一类人才项目,旨在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自1994年设立以来,该项目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权威统计显示,大量两院院士都曾获“杰青”基金资助。

  除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近三年来,宁波还有12名科研人员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科研项目是基础,成果同样丰硕。近三年来,宁波在基础研究领域获省级及以上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20项;在国际学术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及其子刊发表高水平论文近20篇。

  一系列政策措施

  屡创历史的佳绩背后,是屡创历史的支持力度。

  在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中,基础研究处于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

  不过,由于一流高校和创新资源的地区布局等客观原因,宁波没有985、211高校,基础研究并非宁波的优势。

  面对等不起、慢不得的新形势,宁波拿出冲得上、豁得出的精气神,有实力、有力度的新政策。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基础研究工作,聚焦重点领域,加强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加快建设科研设施平台、集聚高水平科研人才,推动基础研究水平取得明显进步。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正加快建设中。

  高效率加入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成为首个加入联合基金的设区市,解决宁波基础研究的短板弱项;

  谋划建设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高端院所,不断优化基础研究平台;

  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聚焦三大科创高地,超前部署前沿引领重大基础研究;

  加大投入强度,基础研究投入从2020年的4.93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9.04亿元,形成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同参与格局;

  ……

  一系列政策措施,让宁波基础研究平台设施不断完善,高端人才和成果不断增加,基础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