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艺术家归乡,赋能乡村振兴

日期:2024-01-17来源:宁波作者:杭州到南京

在象山县墙头镇溪里方村,占地约600平方米的“象山竹根雕省级非遗工坊”这几天正进行装修收尾工作,石块砌成的围墙环抱着仿古的三合院,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呼之欲出。

“非遗工坊建成后,会成为一个全新的村级文化地标,我们将在这里开展非遗竹根雕技艺的体验、研学活动,同时售卖竹根雕等相关产品。”高级工艺美术师方忠孟看着即将完工的非遗工坊满是期待。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近年来,越来越多像方忠孟一样的艺术家携艺术回归乡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艺术人才驻村,如何为乡村带来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记者近日赴象山县墙头镇开展调查。

难以忘却的乡愁

方忠孟出生于距离溪里方村不远的方家岙村。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学习竹根雕艺术,到现在已有38年。经过多年的钻研摸索,方忠孟已成为象山根雕产业的领军人物。事业如日中天的他,为何义无反顾地扎根乡土?

乡土情结,是一名艺术家心底对乡村最原始的呼唤。“这片土地为我带来无尽的灵感,我也深深依恋着我的家乡,所以我回来了。”方忠孟直言,只有回到家乡,他的内心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宁静。

职业画家张丹阳是土生土长的墙头镇墙头村人,一直在城市发展。他很早以前就有一个想法,要用画笔来描摹家乡的自然风物、风土人情。如今,他在溪里方村当起了溪里方美术馆馆长,不仅有更多时间采风写生,对家乡的了解和认知也加深了。

走进溪里方美术馆,满是象山元素的画作映入眼帘:西沪港的冬渔节人头攒动,渔山岛的碧海金沙明媚灿烂,溪涧流水淙淙……其中,一幅《月是故乡明》的画作格外醒目。“‘月是故乡明’取自杜甫诗句,也表达了我对家乡的情感。”张丹阳说,对于漂泊异乡的人来说,看到这幅画的感触,更多的是对家乡的思念,而对于重回故乡的他来说,更多的是幸福和安定。

打造艺术家的“乌托邦”

溪里方村和方家岙村的交界处,有一座名为“两棵树”的民宿。这座小院青砖黛瓦,门前两棵大樟树遥遥对望,比肩挺立;提步入院,宋氏古风扑面而来。

“两棵树”的主理人史海滨,在环境艺术上颇有造诣,也是第一批入驻墙头镇的艺术家。如今他也带动了身边的艺术家朋友入驻墙头镇。

“最初我选择墙头,就是因为这里有培育艺术家的土壤。”史海滨说,一方面,墙头的吸引力源自自然之美,优美的环境能够让人潜心创作。另一方面,灵活的土地政策也给了他施展拳脚的空间。眼前这个占地1053平方米的“两棵树”民宿项目,正是得益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得以盘活村闲置资源建成。

对于张丹阳而言,溪里方美术馆不仅给他可靠的场地支持,更赋予他的作品厚重的文化内涵。

溪里方村是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方孝孺的后裔聚居地,村内有数十栋考究的古建筑,其中历史建筑最为悠久的就是方恭房。2016年,溪里方村对方恭房进行“修旧如故”的维护修缮,使方恭房的历史建筑风貌得到最大程度留存。

“在古建筑中创作,有一种更加神圣的使命感,我会更加努力地去彰显作品的人文价值。”张丹阳表示,溪里方美术馆也为他带学生写生提供了很多便利。

如今,向艺术人才敞开怀抱的墙头镇,正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磁场”效应:顺利引进可夫、董柯娣、张丹阳等艺术家6人,2024年计划再引进10人;竹根雕非遗工坊、越剧艺术馆等艺术场馆正在加紧建设;建成王星星等个人工作室5个;去年一年艺术场馆吸引研学学生500余人。

艺术赋能美美与共

艺术如同一股溪流,向着墙头的田间地头漫灌,艺术家们正努力滋养着村庄的文化生活。

最近,在溪里方美术馆内,一场名为“附形写神”的中国画画展吸引不少村民及游客前往参观;作为文化传承载体和交流平台,“两棵树”民宿多次举办教研会、座谈会,并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成立乡村治理学院溪里方教学点;下沙村村民何财余编导的村歌节目《下沙村赞》获得第九届全国村歌大赛金奖、演唱奖、最佳作曲奖……

在艺术家们的影响下,墙头镇的文化圈也日益“年轻化”和“文艺范”。“近年来,我们共举办7届诗书画艺术节,成立了墙头公益书画培训班,墙头镇群众实现了‘不打麻将,改学书画’的转变。”墙头镇党委书记鲍明华说。

据了解,2022年以来,墙头镇共投入1500万元,建成文化阵地50个、文旅设施68处。加强文化管理机制,配备专职文化干部2名、村级文化管理员16名,成立“墙微”文化志愿者团队,每年平均开展志愿活动53次,参与人数超3000人次。

“我们将进一步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让乡村振兴之‘魂’更好地反哺乡村振兴之‘形’”。鲍明华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结合未来乡村、艺术赋能村、赶海体验园等项目建设,打造文艺旅游精品线、文化旅游特色村,积极培植文化新业态,形成文化新动能。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