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宁波舟山港金塘港区大浦口集装箱码头,迎来了一拨集装箱进出口的高峰,日均吞吐量超7500标箱。
然而和往年不同的是,即便忙碌依旧,整个港区作业区却看不到一名工作人员。
1月16日上午10时许,记者走进大浦口码头4号泊位,看到的是一个不见人影、只见机器运转的自动化作业场景:
10余台远控桥吊一字排开,自动化轨道吊起降腾挪,10多辆无人集卡沿规划路径自动驾驶,将集装箱有序运至码头,配合完成提箱吊装作业后,再自动驶离……
陪同记者一起走进作业港区的平志忠,是有着逾10年工龄的集卡司机。如今,他已转到“幕后”,成了一名“安全员”。
望着代替自己上岗的新“工友”,平志忠既感受到了“翻天覆地般变化”的颠覆,也有“它替我负重前行”的轻松,“以前我和同事一天两班倒,12个小时手握方向盘一刻不停;现在我只要确保它们不出问题,保持最佳工作状态就好。”
看着远程监控画面,甬舟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技术部技术员刘赵达介绍了正在工作中的“最佳搬运工”。无人集卡外观与普通集卡相似,但车内加装了人工智能系统。目前码头上有两种智能集卡:有车头的,是智能牵引车(ICT);没车头的,是智能引导车(IGV)。
“车内安装了激光雷达、视频传感器等装置,具备360度无死角智能感知能力,不仅很‘聪明’,还不受天气影响,能不知疲倦地穿梭在码头泊位与堆场。”刘赵达说,每当接收到指令后,无人集卡能自动选择最优路线,即使在各类集卡混行且无交通信号灯指挥的繁忙场景中,也能避开障碍物,安全流畅地作业。
从机上操作司机变成远控桥吊司机,工作场所也从40多米高的高空驾驶室,换为宽敞明亮的远控操作室。对赵家伦而言,他见证了大浦口集装箱码头智慧化建设从无到有、再到逐步完善的全过程。
“以前在高空作业,需要全程低头弓腰、全神贯注地开展操作,而且噪声大、空气差,吃饭、上厕所都不方便。”赵家伦笑着说,现在轻松了,只需拨动手柄、操控设备就能完成作业。
原本喧嚣热闹的货物运转场景,已成为过去时。但另一种忙碌,却出现在甬舟集装箱码头的中控室里——
一块块显示屏堆叠在办公桌上,超高清视频上显示着从堆场、泊位实时传回的现场画面。操作员们坐在操作台前,紧盯屏幕监控调度,再通过电话、对讲机发出相应指令(见图)……
“中控室相当于港口的‘指挥部’,以前我们需要在现场一一派发作业指令,现在作业流程基本实现‘托管’,我们主要掌控整个码头的生产作业进度以及一些设备的调控。”甬舟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营运操作部值班经理周枫说,依托宁波舟山港自主研发打造的“智慧大脑”系统,码头现已实现从触发式指令执行方式向智慧协同式指令执行方式的转变,能做到当前任务信息与车队管理系统、堆场管理系统等无缝对接,“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精力,提升安全和服务水平。”
从“台前”退居“幕后”,于大浦口集装箱码头的工作人员而言,改变的是工作环境,不变的是责任担当。
“自动化作业还是离不开人的。”周枫指着中控室里的10余名操作员介绍,这里有船舶控制员、堆场策划员,也有船舶配载员、值班调度员,大家一天两班倒,需要一直盯着屏幕,了解实时作业流程,简洁并精准地发出作业指令,“今年春节,这里肯定是码头最忙碌的‘作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