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杭甬高速复线藏着一个“亚洲第一”<img src= http://www.cnnb.com.cn/home/images/09/xtb01.png border=0>

日期:2024-01-19来源:宁波透明售房网作者:宁波天气预报15天查询当地疫情

  中国宁波网记者金鹭王嘉彬通讯员施蕾蕾甘军仁

  1月19日,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项目正式通车。

  从镇海招宝山收费站上高速,沿着道路向西北方向行驶,可见亚洲最大的海上枢纽互通工程——滨海互通,犹如一朵莲花绽放在波光粼粼的灰鳖洋之上,蔚为壮观。

  作为该项目九大互通之一,滨海互通工程因建设规模大、施工难度高、建造工艺新而备受关注。

  总用钢量是鸟巢的两倍

  宁波为何要在海上造互通?

  从宁波舟山港、镇海、余姚、慈溪等地出发,一路往上海。沿途可见的客货混行让交通路网压力倍增。

  随着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项目通车,“堵点”将得到有效缓解。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杭甬高速复线东段与既有的甬舟高速公路呈“十字交叉”。这两条交通大动脉的“交点”,即是滨海互通。

  “以滨海互通为中心,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舟山群岛、杭州湾跨海大桥、宁波市区被有效衔接。”浙江交通集团杭甬复线宁波一期项目建设指挥部工程处副处长杨则顺介绍。

滨海互通。王嘉彬/摄

  宁波市镇海区后海塘西北侧,潮水涌动的灰鳖洋之上,滨海互通巍然耸立。

  相比在陆地上,海上互通工程建设难度成倍增加,施工风险也随之大幅上升。为什么要在海上造互通?

  “节约土地!”杨则顺用四个字给出了答案。

  岸上,大大小小的石化企业以及危险化学品码头、港区密布,加上分布着镇海炼化、镇海电厂、宁波LG甬兴等企业,搬迁难度极大。

  而在海上造高速,则无需改变陆地上的现有布局。

  在经过充分论证后,工作人员在选址上将目光从陆地投向了近海。

  最终,确定为杭州湾南岸。项目选线自东向西跨越镇海、慈溪和余姚三地,部分路段沿杭州湾而建。

  据项目部测算,单一个滨海互通,就节约土地超600亩。于是,整体呈变形苜蓿叶状的亚洲最大海上互通,由此诞生。

  据介绍,滨海互通占用海域面积613亩,由1座主线桥、8座匝道桥、4座拼宽桥组成。

  据不完全统计,滨海互通470片钢混组合梁共使用钢材2.35万吨,临时栈桥和平台的搭设用钢量约11万吨,项目主体中埋设钢材6.4万吨。仅这3项用钢量的总和就约等于国家体育场——鸟巢用钢量的2倍!

图为杭甬复线宁波一期项目滨海互通钢栈桥搭建现场。吕奎元/摄

  无缝“粘合”新老桥、豆腐上插筷子

  海上造互通有多难?

  众所周知,甬舟高速是连接舟山和宁波两地的唯一陆路通道。

  毗邻如此重要的交通要道,滨海互通施工“难度系数”直线上升:共需5次上跨、4次拼接甬舟高速金塘大桥。

  难题之一,就是在不影响甬舟高速通行的前提下,将新桥与既有的大桥“拼”在一起。

  “老的桥面用的是混凝土材料,新桥则是钢混组合梁。用行话来说,这是不同‘刚度’材料的连接。”指挥部工程处主管张明介绍。

  在原先没有预留接口的情况下,不破坏老桥将新桥并入,难度不小。

  首先,需要研发一种全新的“黏合剂”,将新老桥面拼接起来。

  携手同济大学合作研发,一年后,“一款特殊的材料——弹性混凝土”的拼宽建造关键技术成功应用。

  “简单地说,这类材料在传统骨料原料外,还加入了橡胶、桥面自修复剂等材料,通过科学配比混合。”张明说。

  以柔克刚,这种会“弹”的混凝土,不仅能将不同“刚度”的材料粘合,还具备良好的塑性性能,可适应车辆通行时桥面产生的微量局部变形。

  弹性混凝土与宁波路宝集团研发的拼宽专用多向变位伸缩缝,共同构成了新老桥连接的“关节”。据测算,这一“关节”可以承受最大2厘米的形变。

  另一大施工难题,则源于其复杂的施工环境。

滨海互通建设现场。

  记者了解到,滨海互通工程还要跨越包括原油管道、燃气管道、500千伏海底电缆等17条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管线,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安全跨越海底复杂管线,相当于要在海底‘避雷’。要在滩涂上打桩,又好比是在‘豆腐上插筷子’。”指挥部副总指挥翁奇波这样形容。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项目部制定了跨越管线施工方案,通过物理探测、冲水触探、蛙人潜水摸排等多重手段精准定位。

  为了搭牢每一根临时栈桥桩基,工程人员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采用打磨锋利钻头、启用大功率振动锤等办法,攻下了海底“堡垒”,每根桩基打入海里深度近40米。

  为最低程度影响车辆通行,每次上跨施工都采用夜间双幅封道的形式进行架设安装……

  一路“升级打怪”,一路攻坚克难。最终,复杂的施工任务安全顺利完成。

  建造时间大幅压缩

  “亚洲最大”为何造得这么快?

  去年7月25日,随着最后一片钢混组合梁被稳稳放置在桥墩两侧,滨海互通完成全部箱梁架设任务。

  从全面开工到建设完成,前后耗时4年。

  “规模如此巨大的海上互通,如果按照传统方式来建至少需要6年。”业内人士指出。

图为杭甬复线宁波一期项目整孔箱梁预制中心。李全平/摄

  这一亚洲最大的海上互通,为何能造得这么快?

  答案是:用自动化流水线模式生产“预制件”,造高速公路像“搭积木”一样。

  “预制化构件以工业化方式进行标准化生产,然后将一块块部件安装到所需位置。”张明说。

  记者了解到,在杭甬高速复线上,就有不少这样的“预制件”。

  单滨海互通主线,就用到了整孔预制箱梁96片,拼宽70片。

  不过,要把这些体量巨大的预制件,不间断地将它们从工厂运输到工地,又是一个难题。

  由此,“梁上运梁”的方式应运而生。

图为杭甬复线宁波一期项目整孔箱梁预制中心。李全平/摄

  自主研发的“越海号”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公路架桥机。它由4台450吨单车、前后两根承载横梁和连接左右单车的钢桁架组成,共有轮胎512个,整车自重760吨。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运梁车载着箱梁前进时,就像是一座巨大的“移动城堡”。

  虽然整车自重很大,但它在工作时可灵活调节轮胎的高低位置和转动速率,从而确保了箱梁在爬坡运输过程中保持水平状态。

  细数滨海互通工艺创新成果,可谓硕果累累。据介绍,目前滨海互通项目已完成9项专利申请、论文4篇、QC3项、工法1项、企业标准2项、软著4项、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金奖、科学鉴定成果1项等。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