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甬江科创区。
新年伊始,宁波科技创新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亮点纷呈的阶段性答卷。
看,“宁波速度”——
仅用48天就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签订区域联合基金合作协议,成为首个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设区市,重大基础研究集成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仅用35天就与中国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多维度、高水平打造“院地合作”典范……宁波牵手“国家队”,跑出了央地合作的“宁波速度”。
看,“制度创新”——
全面系统打造最具竞争力且覆盖全链条创新的政策体系,构建“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市委明确财政科技投入每年按不低于20%的增速支持科技创新,“科技新政15条”财税支持超200亿元,“对承担省级以上重大项目给予1:1配套支持”等政策支持力度全国领先。
看,“领跑领先”——
2022年宁波R&D经费支出净增58.27亿元,对全省增量的贡献达22.5%,增量与贡献度均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三年翻番,增幅达31%,增速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达4206家,总数位居全省第一;新入选国家级人才培养工程16人,11名外国专家获省“西湖友谊奖”,总数均位居全省第一;新入选国家级人才161人,总数跃居全省第一;甬籍两院院士增至122人,总数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透视高分答卷,宁波创新驱动主线主脉清晰可见;站在全新起点,宁波科技创新的动能必将更加澎湃。
搭建“大平台”,提升创新策源牵引力
大平台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撑。在宁波,这一“支撑”的基点落在甬江两岸。
去年2月初,宁波“官宣”:“以世界一流标准建设甬江科创区,为打造一流城市提供硬核支撑和强劲驱动”,为宁波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大兵团”按下了“加速键”——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数字孪生(东方理工)研究院、宁波东方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相继落地建设;
与中国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打造世界一流新材料研究机构,助力宁波材料所实现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平台“零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正式全面启用,为国科大首个京外科教融合学院;
与中国石化集团签约共建中石化宁波新材料高端创新平台……
建设“大工程”,提升“硬实力”。着眼大创新,宁波以系统思维整合要素资源,形成以宁波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4个龙头为引领,以西工大宁波研究院等10个标杆新型科研机构为重点支撑的“410”科创平台体系,锻造赋能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
“我们的工作重点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和‘强不强’转变。”宁波市科技局局长费小琛说。
站在新起点上,宁波锚定“高水平”,着力推进“大平台”强基赋能,实现一个科创平台引领一个重点产业领域,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策源地”。
甬江实验室3D数字制造创新中心。
产出“大成果”,提升创新发展驱动力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总规模达4亿元的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支持创新主体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通企业申报省级项目路径,对牵头承担国家和省级项目的,按国家和省支持额度给予1:1配套支持……宁波以人一我十的力度大抓创新投入、大抓科研攻关、大抓固本强基,不断壮大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真金白银的投入,精准有力的政策,结出了累累硕果——
2023年,宁波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省政府质量奖5项,均创历史新高;今年首批24项区域联合基金(宁波)项目指南中,我市共有18个区域联合基金项目获批立项,其中2个为集成项目,实现宁波市重大基础研究集成项目“零的突破”;获得国家杰青优青科学基金项目5个。
进入新时期,科技创新越来越凸显其系统性和协同性。“我们正着力推动科技攻关由原来的单点协同、单主体为主的方式向产学研融合、上下游协同转变,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宁波路径。”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全面启动“科创甬江2035”战略协同计划、关键技术突破计划等四个类型项目;在全省率先探索多主体一体化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联动融通创新;探索“科技攻关—场景验证—产业化应用”的成果转化新路径……
一系列创新探索成效显著——
“大型桥梁防船撞关键技术与应用”“国产大飞机航空起动发电机系统”等国际领先技术成果;亚运火炬“薪火”、主火炬塔等多项智能科技成果应用在杭州亚运会上;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弹性铁电材料等3项成果登上《Science》。
培育“大梯队”,提升创新主体竞争力
企业主体创新活跃,发展才有持久动力。
去年,宁波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有望突破7000家,102家高企入选2023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其中3家跻身十强,创历史新高;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410家,总数保持全省第二;新增省级科技领军企业6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2家;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家;2022年全市各类企业R&D经费达4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占全市R&D经费比重达89.4%……
蓬勃的创新力背后,是宁波市科技局的不懈努力。
一方面,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研发创新“诊断+提升”、政策宣贯辅导等专项服务和“双百千万”专项行动,全年覆盖服务企业超过7000家;不断健全科技系统服务企业工作体系,构建“乡镇提出诉求—市县对接问诊—问题办理—确认销账”闭环办理机制。
另一方面,持续强化政策供给,宁波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收减免政策落实力度排在全国前十,2023年全市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数量“破万”,较上年增长22.6%。
数字化改革,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宁波积极推进“研值在线”数字平台开发建设,实现无感申报、无感兑现、无感评价,大幅减轻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政策申报负担。全年有2291家企业享受共计3.6亿元的研发后补助。
构建“大生态”,提升创新服务支撑力
创新生态好,创新活力才会足。宁波全力集聚创新资源,推进“四链”融合,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给人才平台,为人才松绑:立项支持22个顶尖人才在甬全职开展创新创业科技项目;积极实施知识价值导向分配机制,将职务成果转化收益的奖励比例下限提高到75%,高于全国和浙江标准;在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推动“资本”与“知本”双向奔赴:实施“金融助科创驱动新发展”专项行动,发布《宁波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3.0版,全面启动新运作模式,总规模扩大至50亿元;修订《宁波市科技信用贷款风险池管理办法》,市、县、银行机构三方联动设立科技信贷风险池14个,累计为上百家初创企业发放无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6.5亿元。
拓展创新“朋友圈”,走好“开放路”:深化中东欧科技创新合作,持续为宁波打造中东欧合作“首选地”注入创新动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大合唱”,唱好杭甬“双城记”,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波赛区等特色活动赛事,打响开放创新品牌。
三江六岸,创新潮涌。宁波正以科技创新破解高质量发展“成长的烦恼”,全市创新策源体系不断完善,新质生产力加速孕育,持续为突破“卡脖子”、发展“高精尖”、实现从“跟跑”到“领跑”注入蓬勃动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宁波力量。
撰文 成良田 宣科 图片由市科技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