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 杭州“秸”尽所能变“废”为宝

日期:2024-01-24来源:杭州机场作者:杭州萧山机场

开年不久,浙江向秸秆综合利用发起全面攻坚,持续探索农作物秸秆在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五化”应用上的多种解决方案,并定下年末目标,将眼下23%的秸秆离田利用率提升至30%以上。

作为农业边角料,小秸秆却藏着大潜力,可化身有机肥料、畜牧饲料、工业燃料等,还能改善生态、创造价值,为乡村振兴输血供氧。近年来,杭州多地通过创新模式,有效化解秸秆处理难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秸秆消化”经验。

改头换面,变身营养土有机肥

“不建议秸秆直接还田,会影响土质肥力。”西湖区农业农村局相关专家建议,间接还田更可取,可以转化为营养土、有机肥,改良土壤,利于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陈春林就是这么干的,他在2000年来到西湖区双浦镇,在下杨村租下农田当“实验室”,一门心思改良土壤。“和高校共同研发用农田废弃物改良土壤,随着技术升级,动物粪便全换成了秸秆。”他说,西湖区一年产生农作物秸秆约8000吨,四分之一拉进他的基地——全区唯一的秸秆综合利用试点。

不久前,陈春林利用区里配套经费改造升级发酵处理设备,理论产能可达到年“消化”秸秆3000吨。“两次发酵,打碎、接入菌种发酵60天,再次打碎发酵30天。”陈春林透露关键所在,在微生物分解、转化后,这些农作物秸秆成了营养土,能增加田间肥力,也受到花卉市场热捧。

相比之下,富阳区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约10万吨,对相关处理技术的探索也更深入。位于富春街道的浙江瑞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袁池介绍,他们工厂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一年要“吃下”6000吨秸秆,转换各类有机肥1.2万吨。“粉碎混合装置和高温智能发酵仓都是升级不久的宝贝,全套设备投入超过300万元。”袁池说,秸秆通过这套高效设备和科学的配方工艺,20天就能转化成优质的有机肥,畅销省内不少茶叶、铁皮石斛基地。

“秸”尽所能,提高离田利用率

浙江的秸秆综合利用率很高,超过96%,但眼下离田利用率仍是短板。今年是秸秆综合利用攻坚年,企业发力探索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是重点。

地处浙西山区的临安,大部分种粮地块面积偏小,农作物秸秆收集难度大、运输成本高,离田应用无异于攻坚战。杭州盎希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另辟蹊径,一年“吃”进农作物秸秆约3000吨,转化为饲草和草纤维。“农作物刚收割,秸秆含水量高,可二次加工为饲草,用于本地畜牧大户的牛、羊养殖,每吨售价600元。”该公司负责人方树舟说,回收晚、湿度低的秸秆可加工为5厘米长的草纤维,基于固定泥浆、巩固土壤的特性常用于边坡治理,每吨售价850元。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烧,不过烧的不是秸秆。”位于富阳区常安镇的杭州富龙新能源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二次成型预处理法”,以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固体废物作为原材料,经过破碎、粉碎、混合、挤压等工艺,制成生物质燃料。“燃料棒直径1厘米、长度5厘米,燃烧充分无污染,能替代煤炭在锅炉中燃烧供热。”公司负责人张贝说,该项技术研发成本超过400万元,每年能将5万吨农林废弃物转化为4万吨生物质燃料,其中农作物秸秆的年消耗量约4000吨。

0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