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上,养老话题都备受关注。“目前,浙江60岁以上户籍老人已经达到1340万人,老龄化达26%以上。预计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超过2000万。”今年省两会以来,随着省民政厅厅长陈斌在厅(局)长通道上,接受集中采访带来的最新“官宣”,关于养老话题的讨论持续升温。来自民政领域的政协委员们心系养老提建议,说着家乡话“掏心窝”。
融入长三角养老圈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社会民生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如何进一步推动异地养老便捷化?如何借助地缘优势加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如何在体制机制探索方面为全国提供经验和模板?
对此,省政协委员、嘉兴市民政局局长徐剑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徐剑东认为,长三角区域地域相近、文化相通、人脉相连,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相似,为区域养老服务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嘉兴落子长三角,地处这片区域的黄金中心,接轨上海,连接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躺赢”。
徐剑东表示,从单向奔赴到紧密相“链”再到“互相成就”,近年来,嘉兴民政部门频频出手,主动融入长三角养老圈。借助地缘优势,当地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签署《长三角示范区区域养老服务协作备忘录》,共同推进三地区域内养老服务设施、服务标准和照护需求评估标准互认。与上海松江、安徽宣城共同签署《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协作备忘录》,提出建立养老服务人才交流合作常态机制、共同拓宽养老服务人才来源渠道和共享养老服务人才交流信息等10项措施。
“走进长三角,既能够解决养老资源稀缺的问题,也能让我们更多的‘60+’活力老人行得舒心,无论对政府还是对老人而言,都是很有益处的。”徐剑东说。
慈善互助补位养老
“我省近年来推出一系列推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还存在区域均衡发展不够协调、涉老支持政策不够多元等问题。”省政协委员、宁波市慈善总会(宁波市慈善联合会)副会长陈海英,带来了公益慈善如何为养老服务赋能的思考。
陈海英介绍,由于经济状况、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目前老年人的需求呈现多样性。对于政府不便涉足的领域,可以引入商业模式,满足有经济能力的老人享受高品质养老服务。对于老人一些需求,可以由政府提供政策,激励家属和亲友提供支持。而对于家庭困难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政府给予支持后仍有困难的,可以激发民间慈善互助行为来补位和承接。
慈善互助如何补位养老服务?她认为,慈善组织可根据捐赠人要求,将积累慈善资金投资老年人迫切需求的养老产业。慈善组织还可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设计慈善项目,向社会筹款、筹人力、筹资源,吸纳社会力量来参与养老服务。
此外,陈海英还提出,进一步整合涉老领域的优惠政策和补贴,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建设运营的养老机构,均可享受与公办机构同等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推动优质养老服务向县域和山区输送。进一步探索特殊信托等新型金融模式,汇集资产补充政府养老,在基本养老服务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
莫让“农疗”基地荒芜
我省有养老机构1800多家,机构养老服务的品质提升十分重要。省政协委员、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护理科科长许征骏来自养老一线,对于机构老人的养老需求观察甚微。
一片菜园、一个花圃、一池鱼塘……目前不少养老机构开辟有这样的农疗基地。许征骏表示,农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精神康复疗法,通过有组织的适当劳动,让参与者逐渐恢复劳动技能、促进社会功能康复,这在认知症等精神类疾病干预方面有较好效果。在劳作过程中,有助于让病人恢复自信和获得劳动能力,促进人际沟通、团体合作。
“但实地调研发现,部分机构内的农疗基地缺乏整体规划布局,缺乏专业人员指导,作物生长状况不佳,部分基地荒芜。这导致农疗效果不尽人意,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不高。”许征骏说。
许征骏建议,各地农业部门可以给予养老机构专业性指导,邀请专家定期上门“诊断”,具体到什么土壤适合种什么瓜果蔬菜,浇水施肥需要注意什么等等。
他还建议,机构也要主动对接,请专业人员对农疗项目进行规划设计,结合老人意愿给出合理意见,帮助他们增加农业技能,恢复自信,增加参与度,从而实现更好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