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进阶之路—— 杭州,向“新”力汇聚之地

日期:2024-01-26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作者:杭州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

60多年前的大洋彼岸,晶体管的发明者之一威廉·肖克利回到了他生活过的帕洛阿托,创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之后的故事,大家就耳熟能详了。几乎所有与现代信息革命相关的脉络,都能溯源至这一小小的晶体管上。而作为曾经的无名之地,如今帕洛阿托已集聚了近万家科技企业,并以一个响亮的名字彪炳科技史,那就是硅谷。

这是创新之于城市的意义所在。而这一意义,对于2023年的杭州,显得尤为契合。

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国际大科学计划实现创造性的突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再次稳居全球第14……2023年,这些不断更新的高端创新要素,汇聚成强大的向“新”力,推动着杭州实现里程碑式的突破,让杭州GDP实现2万亿的这一历史性跨越的身姿更轻盈、力道更聚焦、后劲更充足。

宏观经济下行,杭州经济动力何来?发展背后,凝聚着广大企业创新主体的向“新”力。

过去一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049亿元,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9.3%。从具体赛道看,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涨幅超过10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增长极。

从持续涌现的创新主体中,我们看见了杭州经济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底气。

全市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00多家;拥有42家独角兽企业和354家准独角兽企业;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1家,全市已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雁阵式”创新企业梯队。

从逆势增长的科研投入中,我们窥见了将创新“置顶”的杭企魄力。

研发投入是保持企业创新活力的源泉,2023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提升至3.9%。而根据以往的数据,企业研发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通常超过七成。即使在全球经济走向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不少杭企依然以加强创新力度应对——30年专注制造业的巨星控股集团,2023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0%以上,未来三年,企业还将投入100亿元进行科技创新。

从高频亮相的各类榜单中,我们直观感受到创新驱动带来的产出。

在2023年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名单中,以杭企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科技成果获奖数达46项,接近获奖总数的四分之一。2023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增长24.8%。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杭州,阿里巴巴集团是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量最多的组织,占到全市申请总量的22%。

如何保持科创活力经久不息?杭州从破解世界性难题入手。

“近两年,杭州举全市之力,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构建万亿级科技大市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杭州经济发展‘转’出更多创新活力。”在杭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王歆看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会是未来城市和城市之间竞争的关键决胜点。

活力,起笔于原始创新的“最初一公里”。一年多来,杭州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创建培育30家概念验证中心,在实验室里挖掘科技成果,并使之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活力,落脚在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去年6月诞生的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破解难题提供了战略性支撑平台。

活力,还体现在匠心打造的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中。杭州汇聚起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载体,全力以赴朝着“科教人才一体”的目标攀登,催生出累累硕果。

目前,全市技术交易总额达到1588亿元,同比增长49.7%;超过2100件发明专利实现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居全省首位;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达到38.84亿元。

“2万亿”的杭州 加快向“新”生长向“新”攀登

站在“2万亿”的新起点,杭州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激发更大的创新驱动活力?

我们或许可以从科技创新的起点寻找答案。

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当前杭州科创领域的最高目标。最具指标意义的两项当属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

国家实验室,代表着一个国家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去年,杭州实现国家实验室零的突破,之江实验室正式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

1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浙江省实验室、3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它们将创造更多原创性成果,厚植新质生产力的生长土壤,为城市经济发展和能级提升带来无限潜力。

大科学装置进一步提升了杭州的硬核竞争力。去年,全球容量最大的杭州超重力实验大楼结顶,将于今年正式投入使用;杭州极弱磁大设施首个交叉研究平台基建项目于去年10月开工,意味着杭州未来将拥有世界唯一、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大型“零磁”空间。

依托这类“国之重器”,杭州开辟了更多换道超车的新赛道。放眼更大的杭州创新版图,原本星罗棋布的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已然“串珠成链”。

2023年,城市西侧,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能级不断提升,一个世界级的创新策源地正在崛起;钱塘江对岸,从中国视谷,到中国数谷,再到零磁科学谷,频频落子的新兴平台推动经济向“新”生长……

“杭州在后亚运时代,提出了‘十大攀登行动’。”杭州市副市长胥伟华说,实施科教人才一体攀登行动被放在了首位,杭州力争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4%,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1.8万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形成,人才吸引力保持全国领先。

0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