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山列岛风光。(钱筱安 摄)
渔山列岛辽阔的海域内,岛礁棋布、暗礁林立。这里不仅是风光旖旎的旅游胜地,更是一片深邃、殷实的“蓝色粮仓”。
日前,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我市渔山列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以下简称渔山海洋牧场)连续三年获得农业农村部“好”评。
放眼全国,连续三年获评“好”等次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可谓是凤毛麟角——农业农村部目前批复设立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共169家,仅有8家获此殊荣。
渔业转型题中之义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海是沿海地区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近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出现衰退,海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传统海洋渔业亟须寻找新的发展方式,海洋牧场应时而生。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2004年,七艘废旧渔船通过清洗改造、搭建空方,在渔山列岛东北侧海域沉放,唱响了渔山海洋牧场建设的“序曲”。
过去20年间,在省、市有关单位支持下,象山县先后投入资金约5500万元,以投放改造后的废旧、非法渔船及混凝土构筑物的形式建设渔山海洋牧场,共形成人工鱼礁约21.5万空立方米,是浙江省最大的人工鱼礁群。
“这些人工鱼礁均根据渔山列岛海域地质、洋流、生物特征等因素特别设计,为恋礁型鱼类的繁衍营造舒适的环境。”象山县渔业局副局长刘长军介绍,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科学规划建设,2015年12月,渔山海洋牧场成为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生态效益日增月盛
渔业发展,生态先行。发展海洋牧场,对养护海洋渔业资源、修复海域生态环境意义深远。
去年6月,渔山海洋牧场首次发现超过10公顷的穗软珊瑚群落,为浙江省海域内最大。同时,保护区内记录了150余种东海重要经济物种,包括首次记录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日本海马和猩红筒星珊瑚。
一览海底世界的“百花齐放”,人工鱼礁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作用不容小觑。
“我们在持续的跟踪调查中,发现渔山海洋牧场中的生物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岛礁生境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刘长军说,礁体上附着的生物,在进一步净化水质、减轻海水富营养化、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鱼类等提供丰富的饵料。
据介绍,为更好还原海域生态环境,渔山海洋牧场积极开展本土化鱼类的增殖放流,累计投放大黄鱼、黑鲷、厚壳贻贝等苗种9.28亿尾(粒)。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示范区渔业资源调查生物量呈增加趋势,其中褐菖鮋、鲈鱼、带鱼、黑鲷等关键物种资源量增加明显。
“蓝色引擎”动能澎湃
生态渐入佳境,让产业蓬勃兴旺有了发力点。丰富的渔业资源不仅拓宽了渔业发展空间,更加速了产业布局的优化进程。
“渔山列岛对于新手钓友非常友好,一晚上至少有5公斤的渔获,非常有成就感。”去年7月,来自杭州的包先生和几名钓友一起花费5500元包船,体验了海钓的乐趣。
渔山海洋牧场在钓友圈极负盛名,素有“亚洲第一钓场”的美誉。近年来,越来越多周边渔民主动转产到休闲渔业中来,一间间海岛民宿建成,一艘艘休闲渔船出海,当地居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据统计,渔山列岛海域附近共有从事海钓休闲渔船114艘、渔家乐17家,从业人员超150名,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休闲渔业年产值超5000万元。
此外,渔山海洋牧场也在积极筹划深远海养殖业。今年,一座投资7000万元的半潜式深远海养殖平台即将投运,预计年产大黄鱼等优质鱼类90万尾,产值300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渔山海洋牧场的全方位建设,包括开展后续的人工鱼礁建设、建设半潜式养殖平台、发展渔旅结合休闲渔业项目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促使海洋牧场驱动全市传统捕捞渔业的转型升级,养护和修复传统渔场,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见习记者 何晴 通讯员 赵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