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关乎千家万户,近年来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一些少年在“不识愁滋味”的年纪,为何心事重重?该如何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呵护其“向阳成长”?
在今年市两会上,这些问题牵动着不少代表委员的心,“加强青少年等群体心理健康服务”被列入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多位代表、委员提出,构建全社会支持体系,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携手筑起孩子们的“心灵港湾”。
建议提案
“《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数据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各不相同,14.8%的人有‘抑郁表现’,40%的人‘感到孤独’,33.4%的人呈现‘手机依赖’。”这组数据记录在市人大代表、苍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行政审批科科长温少平的《关于多方合力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上。
他提到,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综合因素造成,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被列入《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全社会支持体系,从公众认知、基础教育、社会心理、患者救治、社区康复等多方面予以支撑。”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温医大附一支部副主委曹高忠带着《关于完善我市青少年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的提案》走进两会现场,他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我市在青少年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方面存在滞后性、低效性和割裂性,缺乏有效的评估、反馈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健全。
根据问题对症下药。他提议建立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面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制定“一生一策”干预方案,由教育部门开展定期心理普测、跟踪测评和随访,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提升预警和干预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心理健康测评和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重点关注高危个体。还要整合教育、卫健、党群、团委、妇联等多方资源,打造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
各方观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位代表、委员谈及当下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时,都提到“学校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问题。
“我市大部分学校都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而兼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又不足,无法达到预期成效。”市人大代表、永嘉中学教育技术处主任徐轰轰建议,由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政策研究,明确学校心理教师配备、课程设置、问题筛查、预警管理等指标。教育部门还需加大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包括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识别和诊疗等,尤其要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作为一名一线心理教师,市政协委员、瑞安中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曾瑞华去年两会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青少年学生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受到关注,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提案逐步变为现实。今年,她将目光转向“以预防为主”,提出《关于进一步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提案》,引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心理服务相结合,通过正念冥想、药膳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调整孩子们的身心状态。“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哪里出问题治哪里’不是长久之计,要通过全方位调理,才能达到身体、情绪的一个平衡状态,让孩子们更加积极阳光地面对生活。”
部门展望
代表委员们的关注,也是家长、老师们的心声,如何让这些“金点子”落地有声,需要相关部门的有力举措。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教育部门将联合市卫健、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成立“温心健康守护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服务互补,努力构建“1+12+X”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站点,为全市中小学生及家长提供公益心理咨询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
我市将全面推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导师团制”,构建“校团+班团”关爱帮扶体系,确保每位重点关注学生都有自己信赖的“一对一”导师,实现“有专人对接、能定期辅导、可随时援助”。同时督促学校刚性落实体育活动时间,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推进品质校园提升和美育浸润行动,增强校园“向阳效应”。
市教育部门将会同政法、卫健、民政等部门进一步健全乡镇(街道)基层闭环管理制度,完善定期研判分析、沟通联系、援助服务等工作机制,整合专家、社工、志愿者等资源力量,将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管理落实到基层最小单元,深化精准帮扶。
原标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代表委员热议焦点——
合力护航少年“向阳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