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宁波
在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征程中,宁波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以“五大美丽高地、六大标志性行动和示范性工程”为引领,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努力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上走在前列。
“大美宁波”建设,如何从2.0版迈向3.0版?记者采访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林伟明。
林伟明:“根强则盛、本固则安”,治污攻坚是环境保护的核心,我们将以最有力的措施,统筹推进水、气、废协同治理。
在靶向精准治气方面,以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为引领,持续完善大气治理攻坚行动系列方案,制订出台《宁波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石化、化工、涂装、印刷等行业深度治理,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绩效提级改造,化工企业B级及以上全覆盖,确保全市空气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于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的前20名。
在源头系统治水方面,强化地表水断面水质攻坚提升,建立“治水指数”考核评价体系,确保地表水全年优良比例达到100%。深化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建设,积极打造3个省级“污水零直排”标杆镇(街道)、2个省级“污水零直排”星级工业园区。深入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推动实现重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进。
在减量提标治废方面,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聚焦减量化、资源化,推动重点企业危险废物源头减量,全域推广中小企业“一站式”工业固废收运模式,积极构建完善全市固体废物利用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力争获评“三星级”及以上“无废城市”称号区(县、市)全覆盖。
林伟明:一是构建高效统筹的保护推进体系。加快制订形成宁波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阶段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多方协调机制,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向纵深发展。
二是打造全域覆盖的多样监测体系。全面完成全市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在此基础上整合打造覆盖森林、湿地、海洋、河湖、城市等多种元素的“1+N+X”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形成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平台、N类生态系统综合观测站、100个以上自然保护地和热点区域长期监测样地,健全生物多样性预警监控体系。
三是创新持续发展的价值转化体系。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科学谋划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关联EOD项目,形成“生物多样性+产业”共赢发展链条,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水平。
四是深化全民参与的共建行动体系。结合体验地持续建设,重点围绕野生动物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践,推动生物多样性体验与生态旅游、科普研学等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社会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情。
林伟明:坚持创建引领。巩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成果,加快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域创建,力争到2027年,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奠定扎实基础。
坚持治污攻坚。聚焦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工作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形成实现“污水零直排”“废气零外排”“固废趋零填埋”,构建符合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坚持大美推进。全地域、全领域、全方位打造“清洁优美、舒适健康”的美丽环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美丽经济、“集约高效、安全韧性”的美丽空间、“生态共富、大美共生”的美丽共富、“科学完备、现代智慧”的美丽治理五大高地,为我市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筑牢生态文明之基。
龙年这样干
“甬有碧水”攻坚行动
关键词一
治污攻坚
聚焦“废气零外排”“污水零直排”“固废趋零填埋”,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努力消除中度污染天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入海排污口管控。打造小微企业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收集处置示范样板。
关键词二
绿色发展
聚焦绿色低碳提速转型,以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市场建设。积极探索工业型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路径,加快打造一批“绿岛园区”示范标杆。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整治,大力培育一批环保模范企业。
关键词三
全域大美
聚焦全域大美格局,研究制订未来5年和到2035年美丽宁波建设实施方案,持续改善区域环境、提升城乡品质。加快推进四明山、翠屏山重点区域生态导向开发,发布生物多样性友好评价指数,力争70%区(县、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关键词四
安全防控
聚焦问题发现与闭环整改,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化生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强化重点行业区域及新领域风险防控,推动重点化工园区水污染事件多级防控体系建设。
关键词五
制度创新
聚焦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生态环境领域制度创新、技术变革。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四明山生态保护等地方立法,完善正面清单、“环保管家”、绿色保险制度,强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新污染物、生物生态监测等重点环境实验室。
数说2023
690家
首创预防式执法监管服务体系,全市纳入正面清单管理企业690家、正面清单培育企业1100家,通过“环保管家”模式累计服务中小企业2.69万余家次,利用智慧环保用电监控系统提醒企业治污设施故障1万余次,避免行政处罚超亿元。
96.8%
持续推进“甬有碧水”八大攻坚行动,连续第六年获评“五水共治”大禹鼎。实施96个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回头看”,建成166个三江一级支流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遥感隐患排查全覆盖。市控以上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6.8%,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
93.7%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上升。构建覆盖全市的VOCs治理活性炭全流程监管服务体系。累计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9149辆,补贴资金超2600万元。2023年,中心城区8个国控点空气质量优良率93.7%,同比上升4.7个百分点。
四星级
全省率先构建区县级“无废指数”,助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获评全省首批四星级“无废城市”。共建成22个一般工业固废和13个小微企业危废收运中心,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全省第一,垃圾分类成效位列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10个区(县、市)
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覆盖10个区(县、市);建成3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位居全省第二;建立全省首个动态EOD项目库,整体谋划项目24个,总投资670余亿元,项目储备数量居全省首位。
近零
全国首创“万亩方”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改革新模式,在奉化区试行以“源头治理、数智赋能、多跨协同”为路径,协同推进工农业整治、肥药双减、减污降碳,基本实现连片土地农业污染“近零”排放,大幅改善下游水质。
1份指南
全国首个友好乡镇规划指南和实施指南发布,打造生物多样性“宁波样板”。发布全国首个友好乡镇规划指南和实施指南,分别获评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和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
9107个
打造数字孪生入河排口精细化管理体系,入围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典型应用案例。实现对全市9107个排口的数字化、实时化、常态化监管,形成排口污染溯源“一条链”,助力提升水环境智能管控与精准决策水平。
12.69%
探索污染防治长效管理,在全国首创工业噪声监管“控制技术+指标体系+宁静创建”模式。全市制造业噪声扰民信访重复投诉率由27.10%下降到12.69%。
3000多家
开展“三线一单”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全国试点,国土空间环境管控绩效持续放大。陆域优先保护面积增加67平方公里,新增53个饮用水源地纳入保护范围,16个开发区新增3000家以上企业在环评审批上可享受“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红利。
撰文冯瑄陈晓众刘金鑫 图片由市生态环境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