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临近春节,杭州建德寿昌农贸市场里人气正旺。褚世杰的蔬菜摊位上,时鲜春笋卖得最好。“笋每斤10元,正好一斤。”他麻利地在电子计价秤上按下几个数字。与此同时,这次称重的数据通过物联网上传到“浙江秤信宝”应用系统,经过数据比对,系统确认这次的称重结果无误。
实时传输,云端监管,这样的“放心智能秤”在建德寿昌农贸市场的125个摊位上,人手一台。这源于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发的“秤信宝”数字化应用,寿昌农贸市场正是全省试点之一。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尹瑞多介绍,近年来社会上“鬼秤”事件多发,“缺斤短两”不仅扰乱市场公平交易秩序,也让消费者很糟心,“我们希望回应经营主体诉求,以‘秤信宝’数字化应用为杠杆,着力打造有感服务、无感监管的放心消费市场环境。”
目前,全省有2000多家农贸市场、专业市场、大型商超以及大量散户、摊贩等,在用电子计价秤数量超10万台。“这其中,许多秤没有联网功能,有的计量可靠性也偏低。有些不良商户还会非法加装硬件或植入软件程序进行作弊,直接改变称重结果。”省计量院力学所副所长马丙辉说。
寿昌农贸市场采用的物联网智能网联电子秤,正是从源头上杜绝计量欺诈。这些智能网联电子秤都嵌入了数据联网传输模块,称重数据实时上传云端,在云端则设置了相应的数字化探测手段,能实时监测发现计量失准、失联、失控信息。“做到‘秤信’经营,可以让消费者安心买、商户放心卖。”尹瑞多说,“浙江秤信宝”应用系统建立了计价秤标准称重数据模型和历史数据库,每笔交易称重数据在线实时比对。例如,1公斤称重蔬菜的传感器输出值,与数据库中储存的1公斤砝码的传感器输出值进行比较,当误差超过设定值时,便认为有作弊嫌疑。一旦监测到称重异常,系统会即时通知市场组织方和监管部门。组织方将第一时间现场确认,并把处理结果反馈至平台。至于私自拆解、关闭电子秤等违规行为,同样行不通。传感器、电子铅封等封住了“后门”,对非法的人为篡改和作弊会报警和追溯。
自2022年11月以来,智能网联电子计价秤已在杭州建德、湖州的3个农贸市场及舟山的10余家海鲜大排档试点257台,归集贸易结算数据606余万条,累计交易称重5969.59吨,总交易额10238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响应省市场监管局‘放心消费惠民行动’工作要求,将‘秤信宝’应用向食品流通、生鲜门店等领域拓展,将零散商户交易数据一体归总至社会零售数据,提升消费者应用‘秤信宝’的获得感和认可度。”建德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省计量院也正积极和省市监局沟通协调,加快推动政策法规修订,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