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义乌小伞铺的雄心:触达每一位消费者,做伞中真正的明星

日期:2024-02-18来源:浙江万里学院作者:浙江交科

  春节的这几天,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开店的星宝伞业老板娘张吉英一直惦记着年前的几个订单。客户来咨询,她几乎秒回。

  “我在美国开超市,你能不能为我供货?”

  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二,张吉英初步洽谈好了兔年最后一笔订单。

  张吉英的伞铺。记者 俞刘东 摄

  “种田不离田头,看店不离柜台。”这是1997年,张吉英初来义乌创业之时,父亲教给她的一句话。这么多年来,张吉英一直把父亲的话牢记在心,每天都会在店里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的客人,“我的生意就是靠着这句话做起来的。”

  张吉英向记者介绍民族团结主题伞。记者 俞刘东 摄

  张吉英是上虞人,她的父亲年轻时是一名修伞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走街串巷给人修伞,也做一些雨伞配件的生意。张吉英十几岁开始,就跟着家人到处跑,推销雨伞配件。

  感知到小商品市场的蓬勃兴起,张吉英的父亲鼓励她去义乌闯一闯。就这样,怀揣着梦想与希望,23岁的张吉英在篁园市场租下一个“一米”摊位,开启了摆摊生活。

  “面积很小,雨伞在柜台上垒得很高,我就站在凳子上踮起脚尖做生意。”摆摊4个月后,一位外国客商光顾了张吉英的摊位,她接到了第一笔外贸订单,“我不会说英语,他不会说中文,两个人只能按计算器讨价还价。”

  这笔8万元的外贸订单磕磕绊绊地谈成了,喜乐之外,张吉英也警觉地意识到,外贸蔚然成风,要想在义乌生存下去,这样是不对的。当机立断,她连夜开始学习英语,“用语言沟通一定比指手画脚更能谈好生意。”

  果然,来义乌的外国客商越来越多,能用英语对话的张吉英也逐步打开了自己的国际“朋友圈”,“慢慢地我们打开了巴基斯坦、阿富汗市场,后来是印度、沙特、阿尔及利亚、迪拜,2004年开始进军欧洲市场。”

  张吉英和外国客商的合影。记者 俞刘东 摄

  尽管自家生产的雨伞在国际市场走俏,但张吉英并不满足于只做代工,她再一次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打造自主品牌,才能在国际舞台拥有一席之地。于是,2003年,她将企业命名为星宝伞业,还在100多个国家注册了涵盖20多大类的“RST”商标。

  “以前,伞是一种遮风挡雨的工具,现在,伞是一种时尚配饰,更是文化输出的载体。”星宝几乎每天都有新产品出炉,每把伞都有故事可讲,其中不少独具中华传统文化意蕴的伞具,“我们就是要做伞中真正的明星。”

  星宝企业文化伞。记者 俞刘东 摄

  2023年,恰是星宝品牌创立20周年。对张吉英来说,这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若要用两个字为这一年留下注脚,她给出的答案是:信心。

  “回看这20年,我的生意越做越大,不仅注册了公司,还在市场拥有多个店面,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张吉英说,义乌是她的圆梦之地,如今再看商贸城里每天人声鼎沸的热闹光景,无疑一剂强心针。

  当然,2023年,对张吉英来说,还有一件喜事。那就是在国外留学的小女儿学成归国,进入星宝,协助她打理一部分事物,“有信心三代人做好一把伞。”

  “义乌是全球客户的超市,那我们就要做全球客户的雨伞超市。”新的一年,张吉英定下一个小目标,她希望在新年借助科技的力量,跳出批发市场,触达全球消费者,“让大家都知道、大家都喜欢星宝伞。”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