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第一视点丨人才聚 事业兴——浙江人才强省二十年故事回眸

日期:2024-02-18来源:杭州疫情作者:杭州天气预报7天

这是20多年前的一次会议。当我们站在今天的浙江,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的位置回望,耳边仍能响起那次会议深远的回声。

2003年12月29日,浙江省人才工作会议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的第一次人才工作专题会议。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讲话,让与会者掂出了沉甸甸的分量——

“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是应对国内外激烈竞争、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全面推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发挥‘八个优势’、实施‘八项举措’的有力保证。”

“人才强省”,在这个醒目的路标之下,20年来,浙江走出了一条依靠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放大格局天地宽

回想起2003年那个春天,袁中伟的心情还是那般激动。

那段日子,由省里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调研组,除省内调研外,还接连跑了沪、苏、粤三省市。时为省人事厅副厅长的他,是成员之一。

调研组的任务很重要,是省委布置的——学习调研三地人才工作情况。

很多人对此颇感诧异:“浙江这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很猛,人才总量增长也很快,还要学什么?”

不过,长期从事人才工作的袁中伟,心里清楚此行的紧迫性。

因为在2002年的最后一天,到浙江工作仅两个半月就调研了9个市的习近平同志,在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对浙江发展来说,人才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必须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大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

习近平同志说,长期以来,浙江走的是一条传统工业化道路,经济模型基本上是资本驱动型、资源密集型。到了世纪之交,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当时,浙江经济总量虽然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四位,但人才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每万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比例居全国第十七位,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人才、青年人才严重缺乏。

重任在肩。调研组马不停蹄跑了省内外数十个地方,把拍资料的数码相机都用坏了,一份20多页厚、长达两万字的调研报告终于出炉,为省委决策提供了参考。

但袁中伟也没预料到,在很短时间里,浙江人才工作提升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2003年7月10日,省委提出“八八战略”,其中一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

2003年12月29日,浙江省人才工作会议召开。

2004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

“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宽广的人才视野覆盖社会各界,连很多学历不高、长期在基层工作的人也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对于袁中伟来说,感受最直接的变化,是人才工作不再是少数几个部门的事:与民营企业家相关的省工商联加入了,与乡土人才相关的省农业厅加入了……

由此,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在浙江迅速形成。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20年来,浙江民营经济高速发展,数字经济独领风骚,这一切,都与习近平同志当年谋划的人才强省战略息息相关。

(二)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今年1月25日,又一家“国字号”高能级院所、中国科学院首个以医学命名的直属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正式揭牌。

如今的浙江重大科创平台版图上,“明星”云集。这其中,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最早引进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特别引人注目。

2003年7月的一个傍晚,正在散步的清华大学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海梦,意外接到一份来自家乡浙江的“招贤令”。

原来,4个月前,习近平同志曾亲自到清华大学谈合作。

缺少大院名校、大国重器,一直是浙江的短板。

不栽梧桐树,何引凤凰来?

为尽快给浙江转型发展引入“超级大脑”,他最先把合作之手伸向清华大学。

校地合作的成功先例,当时并不多,学校非常谨慎。

会谈中,习近平既展示“优势”,也坦陈“弱势”:

浙江的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明显,人民群众勇于创业创新,全省上下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从整体上看,浙江的产业结构层次还比较低,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都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

“浙江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这种“筑巢引凤”的强烈渴望,打动了校方。随后,周海梦被任命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首任院长。

2004年3月23日,习近平同志还特地到嘉兴看研究院选址。

春寒料峭,站在空地上,一阵阵冷风迎面扑来。习近平同志看了又看,临走时还叮嘱,现在条件很艰苦,但是希望大家暂时克服一下,加快工作进度。

次年4月10日,研究院总部大楼奠基揭牌,他又亲自赶到嘉兴参加。

即使离开浙江后,习近平同志仍然牵挂在心。研究院成立10周年时,他还专门作出重要批示。

不负厚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至今已设立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工程中心、5个研究所和70多个研究中心,引进培养海外高层次人才800余人,投资孵化科技企业2000余家。

浙江的人才蓄水池,水源来自五湖四海。

敞开大门,在全球坐标系内发现、延揽高端人才,是习近平同志一直大力倡导的。

2005年8月1日,宁波港镇海码头,38岁的姚力军博士伫立在海边,眺望远方。

“呜——”悠长的汽笛声响起,一艘货船缓缓驶入港口,上面的20多箱货物都是他自费从海外购置的仪器设备。

一个东北汉子,放弃全球500强企业的百万高薪,回国到余姚创业,很多朋友认为他“疯”了。

同样被认为“疯”了的,还有余姚干部。

姚力军研究的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超高纯金属材料及溅射靶材核心技术。

“会不会水土不服?”余姚与姚力军接触过两次,双方有意向,但顾虑也多。

引,还是不引?市里不知道开了多少次会研究。

时任余姚市委组织部部长李浙闽说,人才强省战略的推出,使他们下定了决心。

2004年,余姚第三次邀请姚力军实地考察,并承诺:“你只要带着技术和人才来,剩下的所有问题,我们来解决。”

最终,姚力军被余姚“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

2005年10月,第一块国产半导体工业用溅射靶材诞生。

目前,姚力军的企业总市值已超百亿元,而他本人也从一只“金凤凰”变成了一棵“梧桐树”——

多年来,他帮助余姚引进20多位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又相继引来100多位高层次人才、30多个科研团队。

截至2022年底,浙江人才总量达到1481.78万人,比2003年增长4.4倍。

(三)人才之成出于学

18次!

这是习近平同志去浙江大学的次数。

即使作为省委书记工作联系点,如此频繁的亲临,仍然令人惊叹。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来抓。习近平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每次到浙大,“育人”都是必不可少的话题。2005年9月23日,他还罕见地在浙大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特别强调,要把“育人”作为大学的首要任务,把“培养什么人”作为根本性问题,把“如何培养人”作为高校的永恒主题。

2007年1月5日,他把新年第一次调研也安排在浙大。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那间不到40平方米的会议室里,他待了将近一个小时,对耿卫东教授主持的数字化制鞋项目兴趣浓厚。

听说只用一分钟就能得到脚的三维模型,他提议要体验一下。

“同学,我需要做些什么?”他亲切地问一旁帮助测量的学生。

“请习书记脱鞋、脱袜。这样测的数据最精准。”

冬天,室外温度只有个位数,室内就算开着空调,温度也不高。机器摸上去也是冷冰冰的。

身边的工作人员想拦住他脱袜。习近平同志挥了挥手,按照采集要求,干脆利落地照做了。

他光着一只脚,直接踩在玻璃平台上。上下左右10台数码相机的快门“咔嚓”响动,拍下了脚形。

待他坐下来穿好鞋袜,计算机屏幕上已出现脚部三维模型,用时不过30秒。

从习近平同志再自然不过的举动中,师生们深深感受到了信任和尊重。

如今,耿卫东依然带着团队在创新之路上勇猛挺进。操作机器的同学高飞,则已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名技术骨干。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还对浙江大学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擘画了高水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

20年来,浙江大学牢记殷殷嘱托,对标世界一流、彰显中国特色、扎根浙江大地,充分发挥我省高校领头雁和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浙江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23个学科,其中有21个在浙大。

不同的赛道,同样的精彩。对职业技术教育,习近平同志也一样重视。

2003年4月12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调研。

“下沙大学这么多,为什么来我们这?”不少学生好奇围观。

注意到学生高郭敏身上的系服,习近平同志微笑问道:“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我们都是文秘专业的。”高郭敏指着身旁的同学回答。

“噢,小秘书啊,好!好!挺像,挺像嘛!”

高郭敏还把本子递了上去:“习书记,给我们签个名吧!”

习近平同志笑呵呵地接过本子,认真地一个个签起来,并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后来,老师告诉她,习近平同志了解到学院当时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以上后,称赞育英专业设置好,强调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命力就在于专业结构适应社会需要。

其实,在很长时间里,高郭敏对于上职院一直心存不甘。走进育英后,充实的学习生活,让她慢慢找回了自信。

这一次,她的心真正定了。

省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省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

如今,这个工作出色的“小秘书”,还把总书记说过的“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句话写在本子里,勉励自己不断学习。

像高郭敏这样的适用人才,学院至今已累计培养了4万多名。

把习近平同志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嘱咐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身为民办高职院校的浙江育英,走出了一条“为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职业人”的特色发展之路,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100强。

12下一页全文阅读
0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