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俊
开学以来,浙江部分初中取消晚自习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初中生要不要上晚自习?”也成了近段时间的热门话题。
去年底,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规范课后服务。文件明确:不得将早到校看管和自习、午餐午休看管、晚自习等纳入课后服务收费项目。这些规定被部分自媒体解读为晚自习将要取消的信号。
今年2月8日,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也发布通知,对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进一步细化。不过通知明确,初中可在上课日晚上开设自习班。
其实,对于初中是否应该开设晚自习,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大家的意见并不相同。
支持方:
在校学习效率高,家长也省心
初二学生轩轩:我觉得上晚自习并不是一种负担,我反而蛮喜欢学校的晚自习。在家里做功课的话,爸爸妈妈会打扰到我的学习。在学校就不一样了,大家都在做作业,氛围比较好,万一有不懂的,大家不但能讨论,老师还能指导,省了我不少时间。
家长A先生:孩子是初一下学期,初中不比小学,学科多、难度大,家长辅导功课“压力山大”。学校开设晚自习,有老师进班答疑,帮助学生梳理错题,家长反而轻松。再说,孩子和同学一起学习,氛围也比较好,不会磨洋工。
家长赵女士:孩子今年就要参加中考了,现在也是最后的冲刺阶段,我们还是希望孩子能参加晚自习。一方面静得下心,另一方面有老师值班,遇到学业问题还可以请教一下老师。
家长晓红:我跟我老公工作忙,经常要加班,现在孩子还在读小学,接送、吃晚饭这些都是孩子奶奶在照顾。如果孩子上了初中,学校有晚自习的话,晚饭可以在学校解决,我们也就不用再麻烦奶奶,让老人家多休息。我们希望学校开设晚自习,适当收费也是可以接受的。
网友“够拼”:晚自修不能取消,一旦取消,很多有条件的家庭肯定会把孩子送到各种托管班、兴趣班,这不是越来越“卷”?也增加家庭负担。
反对方:
孩子学习应张弛有度
初一学生小挺:我觉得上晚自习有点像鸡肋一样,如果让我自己学习,我有更多的支配权力,而且现在线上学习资源也很多,我可以按照我的需要选择。
家长王先生:我觉得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接受教育,还应该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孩子每天6点多出门,8点才回家,感觉比成人上班还辛苦。我还是希望能有和孩子一起吃晚餐、一起交流的时间,不要把所有时间全埋没在学习里。
家长梅女士:我家的孩子已经初中毕业了,我觉得初中生的学业压力大,如果长时间待在学校,并不利于成长。所以,我认为晚自习的方案可以更加灵活,比如初一可以取消晚自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初二、初三的学生可以有不同时长的晚自习时间。另外,学校在晚饭前后也可以安排一些放松的活动,让学生的在校生活有张有弛。
网友“KK”:上个学期期末考试前夕,有些老师会利用晚自习上课,还布置了比较多的作业,这样一来,孩子晚自习结束后还要回家写作业,有时候要到晚上11点多才睡觉,睡眠时间不够。所以我觉得晚自习如果是用来上课,那就不能开设。
中立方:
学习应以课堂为主
家长林女士:对于爱学习的孩子来说,在哪里都可以自习,不一定非要把孩子圈在学校里。
初中教师屠先生: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加晚自习,就算学生选择参加晚自习,也不能将学习过多依赖于晚自习时间,仍要重视白天课堂上的黄金时间,提升学习效率。我认为,中学生要做好时间管理,有计划地学习,如果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信心,家长也没必要非让学生参加晚自习。
初中教师葛女士:我认为初中阶段的学习,课堂是占了主导的,从这点上来说,晚自习的开设跟学习并没有那么大的联系。所以晚自习开或者不开,家长们都不需要焦虑。从我自身对学习的理解来说,如果老师一直“盯”着学生学习,过分地干预学生自主地学习和生活,会导致学生慢慢养成依赖老师的习惯,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初中老师华女士:我是一名乡镇初中的老师,我认为对于乡镇的孩子来说,开设晚自习应该是有好处的,因为部分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并不是很理想,学校开设晚自习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但是从我自身家庭的角度出发,每天早七晚八都在学校,自己的家人就没法照顾了。综上所述,我个人感觉开设夜自习也算是有利有弊。
【编后语】
“浙江多所初中学校晚自习取消”,这一消息最早是在各大视频号流出,接着不少学校也纷纷发出取消晚自习的通知。
开设与不开设晚自习不是问题讨论的中心,毕竟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诉求不同,其所期待的结果也不同。要求初中开设晚自习,以解决孩子学业辅导问题,这种需求有一定的普遍性。一方面,一些初中的习题,家长不会解答,没有办法辅导。另一方面,如果家长请家教或把孩子送到机构去培训,又不符合国家的“双减”方针政策,还增加了经济负担。但还有一些家长建议取消,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习时间过长,减少了亲子沟通交流的机会。
其实,我们该纠结的不是晚自习开设与不开设的问题,而应该更加关注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不应把晚自习打造成第二课堂。对于那些确实有需要晚自习的学生,学校可开设自愿参加的自习班。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则可以让他们自主安排课后时间,或自主学习、或培养兴趣爱好,这种做法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不会强制所有学生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未来创造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双减”政策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