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春之声——高质量发展十人谈”系列报道引发热烈反响

日期:2024-03-01来源:宁波镇海中学作者: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招生网

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宁波日报报网端重磅推出“春之声——高质量发展十人谈”系列报道,邀请全国10位著名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洞察全球变局,从多个视角为宁波经济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10位专家学者包括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兆安、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建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许正中、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甬军、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吕越、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盛世豪、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潘毅刚等。他们或来自国家部委、国家高端智库,或来自全国知名高校,他们对宁波、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真知灼见引发宁波各界热烈反响。

东部新城。

区域协同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

记者冯瑄

“长三角一体化2.0时代,期待宁波唱响更多‘春之声’。”市社会科学院(市社科联)党组书记、院长(主席)傅晓认为,宁波要抓住战略机遇,扬长补短提升宁波经济发展质量。比如,促进港口由生产服务配套向资源配置枢纽转变,锻造硬核力量;推动产业发展由特色配套向高端引领转变,推动产业升级;推动城市服务由民生兜底向创新服务转型,提升城市能级;推进基础设施由同步保障向超前发展转变,强化支撑能力。

“长三角一体化进入2.0时代,这是一个新的变化。”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崔峻说。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早在2013年,宁波便与复旦大学“结缘”——在前湾新区合作共建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该研究院借势起飞,聚力打造沪甬合作、浙沪合作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成果典范。

2.0时代,区域协同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

“王战关于区域协同科技创新的论述,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和鼓舞。”市科技局创新平台与合作处处长张晓伟表示,宁波要及时抓住“家门口的机遇”,实现“强强联手”,打造攀高向新的科创“朋友圈”,包括继续面向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建设和重点产业链发展,吸引长三角区域创新主体参与协同攻关;唱响杭甬“双城记”,组建环杭州湾创新联盟,联合攻克“卡脖子”技术;探索沪甬、甬蚌、甬舟深化科技结对机制,实现以联合攻关为纽带,加快实现重点标志性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等。

前湾新区极氪未来工厂。

合奏新型工业化奋进曲

记者殷聪

“围绕如何更好地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张兆安给宁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宁波市工业和智能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尚海说,作为全国排名第六的制造业大市,宁波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宁波需要抢抓机遇,积极借鉴上海等城市转型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融合化发展,高水平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率先打造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很早就知道张兆安,也有幸在现场聆听过他的主旨演讲。”在宁波国际投资咨询公司投资发展研究院产业部经理邱新志看来,此次张兆安为宁波在新一轮全球竞争格局中赢得发展主动权指明了方向。

特别是“世界级想象力”这一词,打开了宁波的视野。邱新志建议宁波结合地域实际,用世界级想象力,加速实践和创新,共同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张兆安的理论让我们大开眼界。”浙江智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寅杰说,特别是张兆安建议宁波调动更多资源,紧密联动长三角,成立更多产业联盟,聚集产业集群,给他带来不小的启发。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迭代更新,企业需要更多地“走出去”,通过产业联盟的方式,开阔眼界、交流思想,不断做大做强。

杭甬复线一期项目。

培育壮大未来产业

记者成良田

“对宁波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的优势、短板,何万篷院长了然于胸。因此,他的建议很务实、很有操作性。”市政府咨询委员会研究室主任程正逵说。

市政府咨询委员会一直关注未来产业发展情况,并对此开展过深入的调查研究。程正逵说,宁波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基础较好,方向明确、路径清晰,大有可为。不过,和同类先进城市相比,存在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短缺等问题。

对宁波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市数字经济局未来产业处处长华岗同样充满信心和期待。他认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宁波有三大基础和底气:传统“大优强”企业前瞻性战略布局;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不少;高端科研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宁波未来产业的‘增长点’,在于众多的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而‘引爆点’,则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浙江启迪科创集团总裁、宁波启迪科技园董事长王鼐说,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体系建设,需要高能级科创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资源高效流动和精准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企业提质升级发展。

华岗认为,要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大高端科研平台建设和引进、推动“大优强”企业加快布局新兴业态,实现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协同互动、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

程正逵建议,未来产业的技术突破和市场前景存在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要充分发挥市场经营主体和人才的积极性,要依靠企业和人才去探索和创新,政府能够做的主要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投资建好前沿科技必需的基础设施,给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确定性的信心和支持,未来产业就会自然而然在宁波落地生根。

镇海永旺村。

全力构建大金融格局

记者张正伟

何建华的观点,为宁波找准关键点、发力点,打造长三角地区辐射力强、影响力大的产业金融创新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打开了新视野。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宁波市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滕帆说,要全面贯彻金融强国发展理念,将金融要素更充分、更合理、更及时地配置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充分整合、创新现有金融产品,为宁波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普惠科创金融服务。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探索发展与社会保障高度衔接、高度服务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高效能金融产品。积极补短板,探索建设总部型数字金融机构和文化金融、科技金融等服务平台。加大人才资源储备力度。

近年来,宁波坚定不移地贯彻“构建大金融格局,助推高质量发展”工作要求,金融业“立梁架柱”平稳推进、“积厚成势”成果显著、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统信处负责人说,要完善宏观政策牵引、中观产政融协同和微观名单对接相结合的金融服务工作体系,推动金融资源集聚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建设一流强港和双循环枢纽提供优质的外贸金融服务。

兴业银行宁波分行战略客户部(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徐挺表示,将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和项目,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项目,扩大绿色投资的规模和影响力。

奉化滕头。

把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

记者何峰

在宁波推进开放攻坚的大战略中,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开放集成改革、做优高能级开放平台,无疑是重要抓手。

“许正中的建议,聚焦推动宁波开放再升级、贸易再优化、创新再加速,是立足宁波既有优势,顺应数字化变革趋势,实现宁波高能级开放的政策建议‘组合拳’。”市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顾锋娟告诉记者。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找到迈向高能级开放的“钥匙”。许正中认为的确定性,就是数字空间的互联互通必将进一步深化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顾锋娟认为:“数字化浪潮汹涌而至,宁波应深入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和强化港口的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宁波开放能级。”

“许正中对宁波如何实现更高能级开放的建言切中肯綮。”市商务局贸促处处长费建明说,“比如,许正中提出‘宁波打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需要形成连接全球的网络’,这个建议方向明确、路径清晰。”

宁波一直以国际开放枢纽之都建设为牵引,奋力壮大高质量开放经济、做优高能级开放平台、建强高链接开放枢纽,打造“中国开放看浙江、浙江开放看宁波”的金名片。

“希望政企一心,共同推动国际贸易朝着规模更大、质量更高、结构更优的方向发展,使宁波高水平开放持续先人一步。”费建明表示。

如何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顾锋娟也提出了建议。“首先,要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和规则开放。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作用和制度集成优势,推进与贸易伙伴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顾锋娟说,同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融通内外水平,实施在货物保税加工、货物存储等领域的改革,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合作。

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奋力探路

记者沈莉萍

既造经济之“富”,也谋社会之“裕”。

“杨宜勇讲得很系统全面,抓住宁波优势,突出宁波特色。”市社会科学院(市社科联)党组书记、院长(主席)傅晓说。

作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市,傅晓建议,宁波要在增动能、优产业、重文化、促协调上下功夫。

增动能,就是强化科技创新引擎,努力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优产业,就是发挥产业优势,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进一步做大蛋糕,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宁波要特别重视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促进国家和省市各项政策落地,使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主力军。

重文化,精神富有和物质富裕一样,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宁波不仅要成为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高地,也要成为文化发展的高地。

促协调,就是要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要下大力气提升南部地区发展水平,提升农村地区发展水平,推动全域都市化发展,把稳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杨宜勇建议宁波拉长产业更强、创新更足、环境更优的长板,来支撑高质量充分就业,清晰明了;同时也点明宁波需要在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就业帮扶、劳动普法等方面持续发力、后来居上,一语破的。”市人力社保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副处长符杰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的一年,宁波以就业为先,深入打造高质量充分就业创新城市,具体做法包括巩固强化“大就业”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标准化”就业服务体系、重塑再造“全链条”创业扶持矩阵等。

增强“甬字号”核心竞争力

记者黄合

“宁波要想坐上‘高端的餐桌’,最重要的是要依靠科技创新。目前,宁波不少细分行业的水平距离世界最高端只差‘一口气’,当然,这也是最艰难的一步。”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特聘院长、九三学社宁波市委科技专委会主任阮殿波说。

阮殿波表示,宁波的科技创新氛围不错,财政支持力度很大,对重点产业梳理也很清晰,但依旧缺乏总体谋划,财政的撬动效应不够明显,“希望在更高层面进行统筹,加强科技、经信、发改几个部门间的协调布局,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的智库作用和联动力量,形成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同时,他希望科技项目的立项也能更加精准,评价的主体除了专家教授,更多懂研发、了解技术走向的企业家也可以参与其中。

宁波君安控股有限公司的总裁汪新宇表示,这些年,得益于在东南亚国家的提前谋划布局,君安控股去年进出口基本持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企业要有忧患意识,提高自身的预见性、前瞻性。我们不能等着外商来下单,也不能只满足于参加国内外的一些展会,而是要将自己定位为‘外商’主动出击,把供应链、销售体系嫁接到海外当地,加强国际供应链管理,将海外的需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汪新宇说。

谋划制度型开放的“宁波样板”

记者单玉紫枫

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对宁波如何以服务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全市一盘棋的战略定力,深刻谋划制度型开放的‘宁波样板’,吕越了然于胸。她的一条条建议方向明确、路径清晰,很务实、很有操作性。”市商务局局长励成杰表示。

励成杰说,商务部门将着力打好外贸“稳拓调”组合拳,以外贸的“稳”“进”“立”为全国全省大局多作贡献。重点在“五个新”上发力:拓展新市场、培育新业态、壮大新产业、优化新服务及强化新保障,引领带动2.6万家中小微外贸企业“千军万马闯世界”。

立足优势、把握趋势,才能稳住态势。

关于开放,老一辈企业家、宁波如意创始人储吉旺一直在思考。“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经商别走狭墙弄》,这里的‘狭墙弄’指的就是封闭排他的‘小院高墙’。”储吉旺说,全球发展,是解决一切“小院高墙”的“金钥匙”。

政府有举措,前辈有建议,企业怎么干?

“宏观环境是所有人要面对的。唯有回归微观、聚焦自身,才能穿越经济周期,立于不败之地。”宁波时代铝箔副总经理岳修波说,吕越提到宁波要继续擦亮国际合作的金名片。近年来,宁波时代铝箔从国外引进整套模具和技术,建立产品研发实验室,由此研发生产出耐高低温、稳定性高的健康环保型热封铝箔餐盒,受到不少知名餐饮企业的青睐。

谱写区域合作新篇章

记者张凯凯

区域合作是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江厦智库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魏玉祺认为,谱写区域合作新篇章,宁波应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实施“1+N”城市共建模式,围绕产业链共建特色产业园、供应链共建特色物流园、服务链共建特色服务园,推动产业能级和城市能级向“顶尖”迈进,有效补齐我市在土地资源要素、重点科研人才、主要资源配置等领域的短板。

“新发展阶段,宁波应以向海图强的海洋文化、海洋精神为指引,在制度层面敢闯敢创,在区域合作中敢为人先。要持续优化合作共享机制,力促成果共享、资源互通、优势互补,让宁波这座‘枢纽城市’真正成为与其他城市、地区和国家联动联通的‘协作样板’。”魏玉祺说。

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杰则从加强自主创新的视角提出了具体建议。

他表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策集团坚持守正创新,不断“苦练内功”,实现了效益的稳步增长。不久前,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电控高压共轨大功率发动机入选国内首台(套)成套装备,填补了行业空白。

在吴杰看来,当前宁波存在创新平台多而分散、研发投入不足、投资信心和动力不强等短板,整合资源、内外联动成为新的“破题之道”。他建议,要加强统筹整合、系统规划,推动创新平台由点状、碎片化向系统化、产业化集成。要加强内外联动,持续引入央企、外资,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外资集聚区,培育适合重点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的创新生态。

打造数实融合“新高地”

见习记者何晴记者沈孙晖

数实融合发展之快、辐射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先进制造业家底深厚的宁波,该如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潘毅刚副院长提到‘打造数实融合标杆需要全社会联动’,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副校长、宁波数字孪生(东方理工)研究院执行院长曾文军说。

曾文军认为,要“双向牵动”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基础能力建设,以基础能力提升牵动智造水平提升;另一方面,要有效支持重点企业和项目的试点示范,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扩大示范效应,进而牵动全行业智能化加速发展。

同时,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科研院所要把握宁波制造业发展的科技需求,让深耕的前沿科技更“接地气”;加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支撑制造业跑出数实融合创新发展“加速度”。

宁波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宁波市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专家何仲昆则建议,中小企业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坚持以企业自主设计为主,对项目的预期目标和效益要有清晰认识;第二,厘清项目要解决的核心业务需求,提出明确的预期结果;第三,对于项目解决方法和途径(技术路线)需要进行充分认证;第四,在实施过程中,不要随意扩大项目的需求;第五,企业的数字化进程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数实融合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是持续循环且不断提升的,所以企业家一定要坚定信念,勇于投入。”浙江野马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余谷峰说,野马电池通过数字化转型,不仅全面提升了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客户获取能力等,还积蓄了可持续的研发创新力量,呈现“投资—效益”的正向螺旋上升态势。

网友有话说

一叶知秋_PSZf:制造业的核心是创新,推进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必须靠自主创新。我们一线工人不仅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创新。解决一个小难题,带来的也许是产业发展的大变化。

南国猫觅海_Wen:发挥宁波舟山港的枢纽作用,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和互动,提高物流效率和通关便利化水平,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

荷塘月色_Tueb:杭州有世界级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和大量创新型企业,宁波有绿色石化和汽车产业,在两地的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枝繁叶茂,共享营商环境阳光雨露。无论是杭州还是宁波,对开拓市场而言,只有空间,并无边界。企业藤蔓相连,地域同气连枝,共挑“金扁担”,方能融入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而齐头并进、科学配置,则是唱好杭甬“双城记”的题中之义。

大凌:历史,终将铭记那些为了人民美好生活而鼓足勇气、放手一搏的伟大改革实践;未来,仍需要高擎改革开放大旗,鼓足那一股子气、一股子劲,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实践,干出宁波更加美好的明天。

WL_bKHy:宁波要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顺应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鹦鹉_G8qA: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宁波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发展数字经济,宁波正当其时、正逢其势,推进智能制造,要将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三者作为牵引性的抓手,以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方式,打造智能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智能制造为场景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月下漫步者:数实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期待宁波制造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好地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造更多的价值!宁波制造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数字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北辰1nxy:宁波将未来产业视为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的来源,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战略眼光的决策。未来产业,尤其是那些涉及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的产业,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和市场空间。

温存2012:要说拉长长板,那宁波可是有一手!制造业、服务业齐头并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新型经济也不甘示弱,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仿佛是宁波的“秘密武器”,提供了大量高薪就业机会,让人眼前一亮!不过,补短板也不能落下!职业教育就像是给宁波这座城市穿上了“技能铠甲”,培养出更多市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劳动力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就像是一盏明灯,为求职者照亮前路。而对于就业困难群体,宁波更是像一名贴心的大哥哥,提供各种就业援助,让每个人都能在就业的舞台上闪亮登场!

爱因斯特别:金融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宁波要坚持大金融发展理念,增总量、优投向、降成本、守底线,为宁波建设提供更加有力更加精准的金融支持。

图片王鹏 唐严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