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海上活水从何而来

日期:2024-03-02来源:杭州烟花秀最佳观赏地点作者:杭州上城区

浙江宣传消息 “过去浙东这一带是缺水的地方,特别是舟山,一半的水都要靠这个引水工程。”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绍兴考察调研时这样说。

“浙江宣传”曾在《浙东饮水当思源》中提到,浙东引水工程最远流向舟山群岛。而就在不久前,身处浙江最东端的舟山嵊泗县也迎来了一件意义非凡的“新年礼物”——嵊泗县大陆(小洋山)引水工程启动试运行。随着股股甘源流入千家万户,浙东海岛供水的“最后一块短板”成功补齐。

今天,就让我们顺着这股甘霖的脉络,探寻海岛“求水”历史的沧桑巨变,解码海上活水从何而来。

嵊泗县大陆(小洋山)引水工程示意图 图源:“舟山发布”微信公众号

凿井而饮、引水灌溉、耕田而食,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但生活在浙东近海的舟山百姓却长久面临着缺水难题:此处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只有671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的三分之一、全国人均的四分之一,接近国际上界定的严重缺水警戒线。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说得具象一些,自1950年以来,舟山几乎平均每1.2年就会遭遇一次干旱,其中1996年那场大旱,不少舟山人至今记忆犹新。这一年,舟山经历了连续的伏旱、秋旱和冬旱,水库几近枯竭,最严重的时候,蓄水量仅占可蓄水量的5.1%。据《舟山市水利志》记载,此次干旱导致50万人饮水困难,晚稻减产4.49万吨,渔业生产大受损......

被一片汪洋环绕着的舟山群岛,是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降水不可谓不充沛,可为何长期为缺水所困?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既有先天不足之因。海岛空间有限,涵养水源能力不足,导致地下水极易流失。且由于海岛与大陆相隔,各岛之间相距甚远,无过境客水,水资源主要靠降水补给。

此外,海岛山低源短,最长的河流仅为7公里,最宽处也不足80米,难以发挥储水调蓄作用,无法满足当地人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亦有后天失养之故。自唐代设立翁山县至舟山解放的1200多年间,海岛的水利建设堪称“命途多舛”。明清实行“海禁”政策,岛民纷纷内迁,导致早先的海岛水利设施被废弃;近代以来,定海县城三次被英军占领,抗日战争时期又遭受侵华日军严重破坏;到了1949年,国民党军队退守舟山后大兴土木建设防御工事,又破坏了当地原有的植被和建成的水利设施,致使海岛水利设施一度处于“旱不起、挡不住、排不出”的瘫痪状态。

缺水问题如同一道隐形枷锁,在漫长时光中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产业发展,也制约着海岛的腾飞。如何拥有稳定的淡水资源,成为横亘在海岛百姓心头的一件大事。

山困不住往外走的先民,海同样困不住“求水”的岛民。面对匮乏的淡水资源,舟山人凭着一股子韧劲与拼劲,“为水而战、向水而行”,孜孜不倦探寻一条“求水”之路。

首先是凿湖蓄水。舟山鲜有天然湖泊,然而数十年间,舟山人在不到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挖出了209座“人工湖”。这些湖成为保障海岛用水的第一道屏障,用相对稳定的蓄水能力应对了部分自然环境之变带来的不确定性。

然而,这始终不是治本之策。每到旱季,仅有的水源总是捉襟见肘,往往难以支撑海岛群众的生活需求与发展需要。那该怎么办?

紧接着是向海要水。靠海吃海的舟山人“敢为人先”,再次勇敢地迈出了关键一步。1997年,我国第一座日产500吨的反渗透海水淡化站在缺水最严重的嵊山岛落成,为海岛带来了新水源。

此后,随着海水淡化技术逐步走向成熟,泗礁岛、大洋山岛、枸杞岛、岱山岛等岛屿都陆续建成了海水淡化设施,舟山全市日处理海水淡化能力也从最初的500吨一跃而至如今的66.5万吨。海水变淡水,进一步解了“渴”,改变了海岛人只能“靠天喝水”的困局。

此后是引入活水。历经重重努力,难题依然接踵而来。比如,在海水淡化产能有限的阶段,淡水产量相比于每日近20万吨的需求量,可谓杯水车薪;比如,海水淡化成本较高,制约着这一技术的全面推广;此外,由于发展之初技术条件不够成熟,淡化后的海水并不适合长期饮用。

这些问题迫使当地人再一次开动脑筋另辟蹊径:既然已经选择向浩瀚的海洋要水,那么距离不妨再远一些、思路不妨再活一些。于是,从大陆引水以解海岛之“渴”的新路径逐渐形成。而今,随着嵊泗县大陆(小洋山)引水工程等重大项目逐步落地与运行,舟山实现了“海岛县大陆引水全覆盖”,海岛人的淡水梦想在“千岛之城”已然成真。

时至今日,“靠天喝水”“遇旱祈雨”在舟山已成为历史,但舟山人的“求水”之路并未就此终结。季节性缺水、通往一些偏远海岛的供水设施老化等问题,依然需要不断去解决。在这条路上,舟山人的脚步始终不能停下。

对每一个“水龙头”都精雕细琢。如果说海岛的供水是一张网,那每一个交界处的“水龙头”都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水源都可能到不了该去的地方。

“求水”之路,也是求索之路。这些年,舟山依托“小岛你好”等行动,通过提档升级农村单村水站,建设规模化水厂和水源“一源一备”,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构建成了一张覆盖86座主要住人岛屿的供水网络,使得自来水普及率达99.9%。

对每一滴水都“精打细算”。正如有专家指出的,“水从来都不是无限供给的资源”,对于像舟山这样长期面临水资源短缺的海岛地区而言,“节水”更应深入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链条当中。

这些年,为了把每一滴珍贵的水资源都“花在刀刃上”,舟山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如一些渔产品加工企业开始使用冷凝水替代自来水对金枪鱼半成品进行喷淋,不仅使喷淋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而且每年能够节约近4000吨水。

问海岛清水哪得脉脉不绝,无数人付出的勤劳与智慧就是最好的答案。如今,大大小小的水利设施贯穿于海岛的街巷、村舍之间,织起了悠悠流淌的水脉网,更激活了海岛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

而随着一泓泓甘甜的清水不断流入更多寻常百姓家、涌入更多车间工厂,“千岛之城”的未来发展新图景也将不断变成现实。更多的人,将难忘那一抹深蓝。

0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