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城市地下管网纵横交错,如人体的血脉一般,“生病”时也需要看医生。徐青是慈溪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检漏组组长,号称城市供水管网“听诊师”,他经常穿梭在慈溪的大街小巷,手持听音杆,凝神屏气侧耳倾听地下供水管网的声音,探明管道中是否有漏水的地方。
徐青在管网检漏岗位上干了近20年,日复一日地守护着城市的用水安全。在平凡岗位上持之以恒地坚守、兢兢业业地工作,离不开4年军旅生涯带给他的宝贵“财富”。吃苦耐劳、守土有责……部队培养的优秀品质贯穿了他的职业生涯。
练就一双“神耳”
2000年12月,意气风发的徐青进入热血军营,经过部队“大熔炉”的一番历练后他退役返乡。2005年,徐青进入慈溪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当时为慈溪市自来水总公司),跟着老师傅跑户表改造现场,排表位,熟悉水表、管网、管材、管径、配件……2006年7月,徐青被公司抽调到供水检漏组,从此与管网检漏结缘。
那时,零基础的徐青,根本分辨不出管网是否漏水。管网检漏是一项技术活,除了要熟练使用听漏仪、管线仪、寻阀仪、钻洞棒等众多检漏设备,还要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听力。他说:“刚开始的时候,一点感觉都没有,听不出哪个有问题,哪个没有问题。”当时公司还专门聘请杭州的师傅前来带教,徐青白天跟着师傅做管网调查,了解管网的布局,晚上夜深人静时再去仔细听辨。
徐青说,学会这项“听”的技术活所需时间因人而异,他用了大概一年时间逐步掌握了其中的门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管网检漏中碰到的情况很多,要不断摸索积累经验。
由于大多数管网埋设在地下,部分甚至深达2米,要找出漏点,主要依赖专业的检漏设备和敏锐的听力。“管网埋得深、管径大、漏点小,传声便不好,就要花很长时间去听,去找漏。”这只是徐青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中的一种情况。随着城市的扩张,地下管网分布越来越密集,噪声、电磁波以及施工活动等都会给听漏工作带来干扰,无疑增加了管网检漏的难度。
“听得时间久了,就会知道电流声和水流声是不一样的。”徐青说,管网检漏要靠多实践、多分析、多摸索、多总结。只要天气条件允许,他就会跑出去巡检,他还会随身带个本子,把遇到的“疑难杂症”记下来,回头继续钻研琢磨。
在日积月累的锤炼中,徐青练就了一双“神耳”,只要听到漏水声,就能分辨出大致的漏水范围。
当兵时的徐青。(受访者供图)
带着责任心去静听
背起工具包,提起听音杆,徐青每一次在黑夜中穿行,都是为了保证供水管网运行安全,把管网漏点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多年的行走也让他对慈溪城中地下管网的分布了然于胸。
管网检漏关键是找漏点。目前虽然有先进的仪器辅助,但最终还是要依靠人工听来确认复核。徐青说,在排水管中可以使用小型机器人,压力管中则很难进行。当使用仪器进行两端或三端数据采集,再通过电脑软件相关数据分析后确定漏点位置时,还需要人工复核。“在分析结果指定的疑似点位,我们会在地面打个孔,用听音杆再去听一下,确认最终漏点位置。”
“水管埋在地下,眼睛是看不到的,如果漏点定位不准确,一挖下去,发现不是漏点,自己白忙一场也就算了,还连累抢修工人耽误时间。”徐青说,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一定要静下心来做这项工作。
“既然学了,就要好好学。”当年徐青在结束新兵连为期三个月的训练后,被分配到学兵队的卫训队,学习各种卫勤知识,虽然和自己想象中的戎马生涯有点不一样,但他依旧抱着踏实主动的态度,认真对待。或许正是这种要做就把事情做好的心态,让他把“守土有责”铭记在心、身体力行。
2018年,徐青成功排查出一医院日漏水量400余吨的漏点;2022年上半年,他又排查出城区一住宅小区一天漏水量约200吨的漏点,并为一企业找出一天漏水量近400吨的漏点……工作以来,徐青累计查出大小暗漏点720余处,挽回管网漏水量超过800万吨。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徐青在管网检漏岗位上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我,先后获得宁波好人、浙江好人、慈溪市“六争攻坚好干部”、浙江省劳动模范、宁波市节水先锋、慈溪市最美退役军人、浙江省退役军人就业成绩突出个人等荣誉称号。
徐青获评浙江省劳动模范。(受访者供图)
成为领飞的“头雁”
师带徒,老带新。从一人一只工具包到一个工作室、一支综合服务团队,徐青以身垂范,带出了一支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党员志愿队伍。
2017年,以徐青名字命名的“徐青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并于2019年被授予“宁波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称号,其带领的团队覆盖检漏、客服调度、水质检测、远传监控、综合表务等多个维度。
搭平台务实创新,集众力敬业奉献。疫情防控、冰冻灾害、枯水期……在每一个保供攻坚时刻,徐青和他的队员们始终坚守一线,冲锋在前。2021年1月,慈溪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监测到某单位用水异常,徐青自告奋勇带领工作室成员分片查漏,精准定位,挽回水量损失6000余吨。
用脚步丈量城市的地下管网,用耳朵守护千家万户的放心用水。在徐青和同事的努力下,慈溪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的管网总表漏损率从2010年底的11.22%下降到2023年的4.85%,为节能减排、创建节水型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徐丽敏
通讯员胡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