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
周益
如果需要说出一个地方和宁海有诗画的缘分,很自然地,我会想到浦江。
一
六百多年前,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宋濂,25岁时就在浦江的东明精舍讲学。洪武十年(1377年),67岁的宋濂以年老辞官回浦江,来自宁海的方孝孺二十出头,慕名来到浦江跟宋濂学习四年之久。宋濂对这位学生非常满意,甚至有意将方孝孺招为女婿。宋濂除了脍炙人口的《送东阳马生序》,还为方孝孺写过《送方生还天台诗》:“晓得天台方生希直,其为人也,凝重而不迁于物,颖锐有以烛理间,发为文如水涌而山出,喧啾百鸟中见此孤凤凰。”方孝孺作《谢太史公书》:“某少颇自负,长而无成,自入执事之门,然后得窥见圣贤堂序,粗识修己、经世之大端,僭不量力。”
方孝孺十分怀念在浦江的求学经历,在写给苏伯衡的信中写道:“溪上从游乐甚,于人不忘。自归田庐,取倡和之什观之,意未尝不在仙华山水间也。”宋濂之子宋璲、孙子宋慎,因胡惟庸案被杀,方孝孺撰下《宋子畏圹志铭》。宋濂虽在太子朱标、马皇后的挽救下免去一死,但仍被流放四川茂州。可惜还未到达,洪武十四年(1381年)死在了路途中。方孝孺悲痛不已,写下悼诗:“终古仰大名,昭回配箕轸。纷纷荣辱论,百世同一哂。三叹秋风前,目送高飞隼。”
二
距今二百多年的乾嘉年间,金华仁义里人姜岱三十岁拨贡,后来在宁海做教谕(《道光金华县志》)(又一说于乾隆五十五年任临海教谕《光绪台州府志》)。姜岱(1736年-1820年)字仰山,一字鲁岩。仁义里应是浦江天下第一家的郑义门。姜岱身为金华指墨名家杜鳘高徒,擅长指墨山水。《宁海历代书画名人》中记载姜岱官居宁海邑城28年,宁海袁绍栋(1728年-1808年)等从其学。在《光绪宁海县志》中,虽未见记载姜岱担任教谕,但宁海尚留有姜岱指墨山水、牡丹图(1777年作)、行书、草书等不少作品。
跟随姜岱学画的袁绍栋,家住宁海城东,字元直,少年倜傥自负,屡试不售,遂掩卷叹曰:“人生贵适志,安用屈首八股作龌龊经生为?”舍傍构轩数楹,广种梅花,自号梅坡居士。日与名士相往还,善书法,尤工指书(见《光绪宁海县志》、《四明书画家传》)。县志中还记载袁世栋与阮元的交往:“嘉庆间,维扬阮中丞元、燕山苍制军保,因公道经宁海,往来并馆其家,俱赠以诗。”应该是嘉庆五年前后的事情,正好阮元任命浙江巡抚,赴台州剿灭海盗,而苍保时任浙江提督。
这一时期,宁海书画家纷起,如王吉人(1797年-1856年)、王起霞、王会图、王介石、王乘震(1791年-1862年)等,不得不说这与姜岱有关,甚至以后的潘天寿也承认,指墨画受到了孙鳌、姜岱的影响。
三
差不多一百年前,来自宁海冠庄的潘天寿和来自浦江前吴的吴茀之在上海相遇了,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在潘天寿的倡导下,1932年成立的白社,五名成员中,除了诸闻韵是安吉人,吴茀之、张书旂、张振铎均为浦江人。其中,吴茀之小潘天寿三岁,他与潘天寿一起共事最久。潘天寿担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时,吴茀之任国画系主任,首创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的分科教学。他们同是民盟浙江省委委员,他们一起登黄山、游雁荡,写生作画、吟诗品茗,是为至交。
张书旂(1900年-1957年),原名世忠,浦江礼张村人。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抗战期间去美国创办画院,讲学作画。张振铎(1908年-1989年)亦是浦江礼张人,原名鼎生,字闻天。自幼受家庭熏陶,好学深思,笃志学习国画。
此外,还有同为浦江人的郑祖纬,是潘天寿眼中最有才华的学生。24岁的郑祖纬举办了个人画展,潘天寿看后断言“二十年后,必当万人敌”。可惜天妒英才,1932年,郑祖纬感染风寒英年早逝,潘天寿痛心不已,数日不食。
再之后浦江的吴山明和宁海的杨象宪,延续着学生一代的宁海与浦江之缘,二人当年浙江美院毕业后,都被留校任教。吴山明在大学时代,就与杨象宪相处甚密、友谊颇深。杨象宪赴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任教也是吴山明推荐(吴山明《纪念同窗好友象宪记》)。
六百多年以来,宁海与浦江两地名人,时而是师,时而是友,相互辉映,点亮历史的天空。两地之间奇妙的缘分,还会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