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爷爷一把柳叶刀把手术"从头做到脚" 儿孙传承医术更传承医德医风

日期:2024-10-17来源:宁波建工作者:宁波天气预报15天查询最新消息

柳荣轩(右二)、柳凯(右一)和家人合影。

  “他事业心很强,能闯,这一点很像老柳。有些地方做得比老柳还好!”……这是宁波市第二医院原普外科主任柳荣轩的妻子叶惠民近日和友人的微信聊天记录。柳荣轩行医50多年,救人无数,一把柳叶刀可以做“从头到脚”的手术。在他的影响下,儿子柳明华和孙子柳凯也都选择了当医生。柳明华父子表示,除传承医术外,更重要的是传承医德医风,这是家庭的无价之宝。

  爷爷靠双手为患者精准定位病灶

  柳家有一摞老相册,其中一本珍藏着柳荣轩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作时的老照片。当时,外科的分科不像现在那么细,柳荣轩靠着一把柳叶刀把手术“从头做到脚”,还经常下乡出诊。

  叶惠民对着老照片颇为自豪地讲述起柳荣轩和小女孩严益娟的故事。1970年春,柳荣轩偶然得知宁海黄坛一个叫严益娟的女孩得了“不治之症”,肚子里有个大肿瘤,就专程去探望。女孩9岁,但是身高却和4岁孩子相仿,体重只有15公斤,腹围有75厘米。6岁那年,严益娟上过一次手术台,被诊断为“不治之症”,切开的肚子又被缝了起来。

  1970年3月,柳荣轩顶住巨大压力为她手术,在腹膜后切出了一个7公斤重的良性肿瘤。之后,柳荣轩多次去看严益娟,把她的点滴变化用相机记录下来。

  “小学毕业那年,我在车站偶遇下乡行医的柳伯伯。他看我穿得单薄,把身上的大棉袄脱下来给了我。这件衣服,温暖了我很多年。”2019年,严益娟和家人还登门拜访柳荣轩,看望这位救命恩人,“柳伯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早年间,一些山区还没有通电,医生们只能点着煤油灯做手术。在这样的条件下,柳荣轩和同事一起挽救了不少病入膏肓的患者:为一名70岁,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的妇女切除了6公斤重的肿瘤;成功抢救一名心跳骤停17分钟的7岁患儿……他曾说:“每次做好一个难度高的手术,脱下手套,我就会‘呱呱跳’。为什么?因为又救了一条人命!”

  谈及父亲,柳明华语气里满是钦佩:“现在看病有B超、CT、核磁共振这些设备,父亲当时就靠一双手为患者精准定位病灶,救了无数人的命。”

  患者江健卫因为柳荣轩的“救命之恩”,一直与柳医生保持着联络:“柳医生医术好,我更敬重他的人品。熟悉后,我问过他收不收红包,他很严肃地表示,‘绝对不收!红包是对我的侮辱,难道我的手术刀只值一个红包钱吗?’”

  1999年,柳荣轩退休后仍坚持坐诊,活跃在手术台上。2009年,79岁高龄的他才回家休养,2023年1月因病去世。

  儿子扎根社区医院40年

  72岁的柳明华回忆:“父亲是我一辈子的榜样,我从小就想做医生。”

  19岁那年,在东风机床厂“支工”的柳明华得到了机会——工厂里需要厂医,委派他去学习。学什么方向呢?父亲给他指了一条路——骨伤科,“给骨伤病人治疗,效果立竿见影。你学骨伤科,能帮到人,自己也有成就感,会更好钻研医术”。

  于是,柳明华先到“陆氏伤科”学习了一年的正骨术,又到宁波市第二医院边学习边工作。柳明华回忆,当时骨伤患者很多,市区就二院设有骨科,每三天要值一次大夜班。“有一晚,接连来了7个老太太,都是柯雷氏骨折,我挨个正骨后,又让她们到放射科复查。放射科谢主任称赞,每个都复位得很好。”

  后来,柳明华到西门街道卫生院工作。他说,不能和父亲一样用柳叶刀救人有些遗憾,但像螺丝钉一样扎根基层也可以实现做医生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中期,居民周先生向柳明华提到女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两岁多了也没法走路,去上海手术至少要两三万元手术费,实在无力承担。柳明华经过反复琢磨后画了一张图,让其找人按图定制一个活动的蛙式固定器。他手工为孩子行关节复位,戴上固定器半年后,孩子关节成功复位,和正常小孩一样健康成长,周先生至今感恩于心。类似这样的孩子,柳明华先后救治了3个。

  12年前,柳明华退休。前阵子,他在慈城就餐时被一个30多年前的患者认出:“柳医生,当年我的骨结核就是你治好的,我一直记得你。”

  柳明华坦言,和大医院的大医生比,社区医生身上少了一些光环,需要细水长流般地去坚持。但在社区医院,可以收获邻居、朋友式的医患情,很珍贵。

柳荣轩在给严益娟做检查。

  孙子成为新生代外科医生

  “我选择做医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小时候经常跟着爷爷去医院,看爷爷手术、查房,觉得爷爷能治病救人很了不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胸外科柳凯副主任医师回忆,当年自己收到浙江大学临床医学本硕连读的录取通知书时,全家都很开心。

  大学期间,爷爷还会给他布置“暑假作业”,比如解剖、缝合猪肝等。“那时,偶尔觉得爷爷讲的知识和书本里的有些差距。后来,在工作中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更明白了爷爷的用心。”

  柳明华打趣:“我父亲当时能做从头到脚的手术,开颅、开腹这些手术都做,偏对胸外科的手术特别谨慎,因为难度高,风险大。儿子现在就是独当一面的胸外科医生。”

  柳凯的主攻方向是肺癌的综合治疗,以及各种入路的纵隔手术。近日,他刚通过一台超高难度的手术让肺癌复发的陈大爷重获新生——两年前,陈大爷因肺癌接受了左下肺叶切除手术,最近肺癌复发。当地医院建议行左全肺切除术,这样手术比较简单,但会严重影响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不甘心的陈大爷一家找到了柳凯。柳凯带领团队制定了“正中纵隔入路左半隆突切除重建”的手术方案,以最小创伤切除肿瘤的同时还保留了余肺功能。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难怪说起孙子,奶奶笑得合不拢嘴:“他跟他爷爷一样能拼能闯,医术也好。很多方面比爷爷还出色。他英语特别好,外国专家来开讲座,他能现场同声翻译。爷爷是老一辈优秀外科医生,小凯是新生代的外科医生。”

  令奶奶欣慰的是,孙子除了医术上不断精进外,还传承了爷爷的种种优秀品质。比如半年多时间里,他每周从杭州往返5小时到衢州龙游下乡支医,这和当年爷爷下乡为乡亲看病如出一辙;比如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台大手术做到天亮,下来还会兴奋得睡不着,这和爷爷当时也很像。

  柳凯说,爷爷很少讲怎么做个好医生的大道理,但是一直以来,爷爷用行动做了最好的说明。而在柳凯用来做科普的视频号下,我们也注意到患者的“高频”留言:“柳凯就是这样一个可托、可信的好医生。”“柳医生一直帮助我们很多,良心医生。”“仁心仁术!”

  记者王颖通讯员郑轲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