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闻裕(中)、汪咏秋(右)和李俊骍(左)一起交流医学资讯。受访者供图
第一代汪葵卿自学中医,施治分文不收;第二代汪时章留洋归来,担任鄞县县立中心医院(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身)院长,是宁波近代医学奠基人之一;第三代汪闻裕北上学医,在黑土地上兢兢业业为血液学事业奋斗;第四代汪咏秋深耕神经内科学,与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共成长;第五代李俊骍继承衣钵,怀着对长辈的敬意将这份匠心传承下去……
战火中走出来的外科医生
近代宁波医学教育开创者之一
20世纪初,在奉化萧王庙一带,有一位乐善好施的乡绅——汪葵卿。因为妻子生病卧床多年,迁延不愈,他开始自学中医。经过他的精心医治,妻子的身体逐渐好转。这件事在乡里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乡亲找上门来求医问药。忠厚宽容的汪葵卿看病从不收钱,甚至自掏腰包给困难病人买药。
汪葵卿的医者仁心,在下一代汪时章的心里埋下了一颗“长大要治病救人”的种子。1934年底,毕业于上海南洋医科大学的汪时章被公派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专修外科专业。“七七事变”后,汪时章肩负民族大义,毅然退学回到祖国怀抱,投身到全民族抗战的洪流之中。八年间,他在前线救治了无数伤员,同时积极开展医学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医护人员,加强战时医疗救护队伍力量。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汪时章奉当时省政府卫生处电令,接管鄞县县立中心医院。为筹款修建院舍,他四处奔波,抵押个人资产向药商借药品医疗器械;又遍寻因战乱而离散的原医院医护人员,将他们召集在一起,使医院各项工作步入正轨。
1946年夏天,霍乱流行。汪时章牵头增建时疫医院,兼任院长,日夜组织抢救,才使全市疫情得到逐步控制。疫情过后,在他的主张下,经批准,在时疫医院基础上创建传染病医院(原宁波市传染病医院前身)。
鉴于其在卫生防疫方面的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汪时章还被任命为宁波市卫生防疫委员会副主任,具体负责卫生防疫工作。
汪时章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宁波医疗事业,他也是近代宁波医学教育的开创者之一。他于1947年创办了附设护士学校(原省立宁波医院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的前身),并担任校长。从遴选教师、设置课程、选编教材、定时授课,他都亲力亲为,为宁波的医疗事业培养了大批护理人员,壮大了护理队伍。
祖辈的医术、医德对父女影响至深
“父亲是外科医生,每天有做不完的手术。”时至今日,92岁高龄的汪闻裕还记得父亲汪时章忙忙碌碌的身影。
当年,汪闻裕有个同学被查出淋巴结结核,但因家境困难拿不出医药费,走投无路的父母抱着病恹恹的孩子前来求助,汪时章当即决定为其免费治疗。很快,这位同学恢复健康,重返校园,这个小家庭也重焕生机。“这件事情对我影响很大,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当医生的意义。”
于是,汪闻裕也立志学医,带着“建设祖国边疆”的志向考取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在老师的极力挽留下,毕业后,他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工作。不过和父亲不同的是,他选择了内科,后专攻血液病方向,科研和临床并重。他所在的团队曾在全国首次采用骨髓注药治疗低白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并在国内首次采用静脉冲注化疗药物治疗急性白血病,取得良好疗效,在当地医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汪闻裕的女儿汪咏秋在哈医大宿舍楼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身边的大人都是医护人员,这让汪咏秋觉得长大后当医生是件顺理成章的事。
20世纪70年代,汪咏秋读初三时,父母希望她回宁波上高中。“一来是父母考虑到爷爷奶奶年纪越来越大,身边却没有子女照顾;二来父亲有浓浓的故乡情结,盼望着我将来能够完成他服务家乡患者的心愿。”
就这样,汪咏秋回到了宁波,住进了位于海曙区广济街的爷爷家。那时汪时章已经退休,但仍常有病人“摸上门来”求诊,其中还有不少外伤病人是从江北洪塘专程赶来的。原来,汪时章曾在那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常在田间地头为村民施治,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当地广为流传。就像父亲汪葵卿当年那样,汪时章不仅来者不拒,更是从不收钱。
“爷爷虽然没特别说过什么,但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教导着我,将来也要成为像他为百姓解除病痛的医生。”汪咏秋感慨。
父母开口聊天讲病情儿子在小学作文里写下志愿
让汪家长辈欣慰的是,汪咏秋考上了父亲当初的学校,成为医学生后也非常刻苦,最终在全国医学院统一的毕业大考中,以遥遥领先的分数顺利毕业,如愿成为宁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医生。
自己面对患者时,汪咏秋终于真正领会到了身上这件白大褂的意义。入职不久她接诊了一位女患者,送到医院时已经呼吸困难、二氧化碳潴留,被诊断为重症肌无力,汪咏秋立即为其对症治疗,患者很快恢复了正常体征。这让汪咏秋充满了成就感,也让她对神经内科领域更加感兴趣。
1993年调至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工作后,她主攻帕金森病,对于早期诊断、中晚期病情控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退休前曾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汪咏秋的丈夫李国祥曾任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这样的组合意味着在家交流病情是常事。耳濡目染,他们双胞胎儿子中的老大李俊骍小学时就曾在作文里写道: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一名医生。
十多年后,梦想照进现实,李俊骍成为宁波大学医学院的一员,家中浓厚的医学氛围让他比别人更多了几位“导师”。“大一放假的一天,外公突然问我心脏的解剖结构,我一时没答上来,被外公严肃地教育了一番:基础不扎实,以后就会走不稳。”李俊骍因此也觉得自己很幸运,有些知识消化不了,他会带着问题回家与长辈一起探讨,临床考试要考四大穿刺的前一晚,他还在爸爸身上做实验……
外公外婆经常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李俊骍,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学医的辛苦并不会减少,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对医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时至今日,汪闻裕还在专业期刊上学习最前沿的医学知识,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2016年,李俊骍入职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心内科。升为主治医师后,他有了自己的专科门诊。90岁的李爷爷曾患有心衰、重症肺炎,经过治疗康复出院后一直找李俊骍随访。作为一名年轻医生,能够这样被信任,李俊骍备受鼓舞,他意识到自己对患者的真心和付出得到了反馈,也让他对工作更有热情。
“从太爷爷汪葵卿这一辈算起,到我这已经是五代从医,我也是整个大家族中唯一从医的第五代。我不敢说今后会有像祖辈这样的杰出成就,但我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带着祖辈的信仰,努力守护百姓健康。”李俊骍说。
记者陆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