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老宁波买特产》唱出烟火气

日期:2024-10-17来源:宁波图书馆作者:宁波大学招生官网

  老宁波买特产

  缸鸭狗买汤团,五老峰买香肠,

  楼茂记买香干,赵大有买金团,

  老大有买高包,董生阳买橘饼,

  宝兴斋买肉包,孟大茂买香糕,

  老同源买咸货,崔兴泰买鲜货,

  灵泽庙前买咸齑,

  城隍庙买茴香豆,

  河利市桥买大米,

  张斌桥买黏头树,

  天宝成银楼买金银,

  冯存仁买药材,

  大有丰买百货,

  源康布店买洋布,

  老三进买鞋帽,

  老德馨买香烛。

  “即便是现在,宁波人还会买赵大有的宁式糕点、吃缸鸭狗的经典款芝麻汤团,甚至把这些作为送给亲朋好友的上佳选择。”宁波地方文化研究学者、宁波市地名办专家组成员徐雪英说。

  在她看来,《老宁波买特产》不仅细数了上世纪以来的宁波特产,更反映了老宁波“热腾腾”的商业气息。

  宁波的“老式”商业街

  民谣《老宁波买特产》主要流传于宁波市区。

  “老宁波的特产种类繁多,特产店铺聚集,更不缺‘名牌’。”徐雪英说,其背后原因就在于老宁波的大片商贸区——宁波的古早“CBD”。

  作为港口城市,宁波海上贸易兴盛,又因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所以成为南北商客理想的中转站。

  “俗话说,‘走遍天下,勿如宁波江厦’。姚江、甬江、奉化江三江的交汇处最为热闹,商人乘船而来,就近采买补给、批发交易。时间一久,这里就成了商品集散中心。”徐雪英说,从鼓楼沿街、城隍庙周围、江厦街天一广场附近,到南门三市(现称南塘老街)……宁波的商业网络,越拓越宽。

  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呈现集约化的趋势,商家们转向“小而专”的商业模式,各行各业的“翘楚”出现在人们面前。

  “民谣里唱的都是跟老百姓最贴近的百货业的发展情况,吃穿用度样样齐全。”徐雪英说,这首歌实际上是宁波网红打卡点的一个串联,“到了宁波,去哪里买好吃的?哪些东西值得买?听这首民谣便一清二楚”。

  百年“老字号”的浙商精神

  “根据这首民谣提到的店铺存在的时间推测,它可能最初传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徐雪英说。

  即便年代久远,但一听到这首民谣,许多宁波人还是会感到特别亲切,因为其中提及的一些企业现在还在。

  “一个成功的企业能够延续百年,肯定有自己的优势和生存的智慧。宁波的‘老字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所展现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也是这首民谣值得被仔细挖掘的地方。”徐雪英说。

  比如创立于1926年的缸鸭狗,创始人“江阿狗”从老城隍庙的一家汤圆摊位做起,因为人和善、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生意一点点做大。如今,缸鸭狗已然成为宁波汤圆的金字招牌。南来北往的人,吃上一碗猪油芝麻汤圆,便有了特殊的“宁波记忆”。

  再比如迄今已有近300年历史的楼茂记。它起初只是一对楼氏夫妻在百丈路上摆的一个简陋的豆芽摊。生意红火后,夫妻俩不断创新并扩大经营范围,开设了豆腐作坊,自产自销豆腐、豆芽、素鸡、香干等商品。值得一提的是,传承至今的楼茂记,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老字号”,其产品远销非洲、东南亚、欧美等地。

  “又比如冯存仁堂,当时每个月初一、十五,药品一律打九折。这体现了宁波医药行业把仁义放在第一位的经营理念。”徐雪英说,民谣就像一条纽带,让我们回望历史时,发现正是那些藏在宁波“老字号”里的不变的匠心和创新求变的经营理念,铸就了它们的商业传奇。

  丰富宁波文旅的新体验

  能否以一首民谣为原点,拓展出更多关于宁波“老字号”的文化旅游体验?

  “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商贸之都。《老宁波买特产》这首民谣,就是宁波作为港口城市商业活力的具象化体现。”徐雪英说,“当时为了推广宁波的特产商品、宣传宁波的‘商业中心’,需要一首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作为文旅宣传手册,就像我们现在拍的一条短视频、写的一篇博客。”

  “这也给了当下的我们一些启示:或许真正与老百姓吃穿用度紧密结合,落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推广方式,才能让宁波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徐雪英说。

  不仅如此,打响百年“老字号”品牌,也是城市文化自信的深刻体现,有助于深入了解一座城市的精神与品格。

  “回看宁波的百年‘老字号’,它们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讲。”徐雪英说,这些故事是一个人的故事、一家企业的故事,更是一座城市的故事,“这可能就是‘老字号’留给我们的意义吧”。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张芯蕊陈妤涵孙宇卓史米可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