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医者仁心传承70载 宁波这一家三代接力守候象山半岛百姓健康

日期:2024-10-17来源:宁波政府采购网作者:宁波天气预报15天查询结果

上世纪60年代,翟殿卿(左二)和同事在象山县第一医院门前合影。

  在象山半岛,有这样一个医学世家。“医一代”翟殿卿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来,曾任象山县人民医院第一任院长,见证了医院艰难起步的过程;“医二代”孙祖康,在象山偏远乡村行医十几年,为象山卫生健康事业奉献了一辈子;“医三代”孙钧是一名外科医生,如今作为石浦渔港最大医院的“掌门人”,正带领团队一起守护偏远海岛居民健康。

  三代人,70年。他们的从医故事,映射出象山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沧桑巨变。

  “医一代”

  因陋就简,凭借有限的条件救死扶伤

  翻开《象山县卫生志》,在有关象山县人民医院历史的篇章,多次出现了翟殿卿这个名字。

  出生于1908年的翟殿卿是这个医学世家的“医一代”,山东邹县人。抗战期间,在村里开诊所的翟殿卿弃医从戎,成为一名战士。之后他跟着部队南征北战,亲历了抗日战争,也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954年11月,翟殿卿来到象山工作,担任象山县人民政府卫生院院长。1956年5月,卫生院更名为象山县人民医院,翟殿卿成为首任院长,1969年卸任。

  “当时的县医院设在一个废弃的尼姑庵里,叫长寿庵,就在象山老城的城墙边。从长寿庵的山门进去,一边是挂号的地方,一边是药房,往大殿里走就是门诊,后院还有病房。”翟殿卿的女儿回忆,刚成立时,象山县人民医院条件很简陋,只有30多位医护人员、20张病床,点着煤油灯为患者看病是常有的事。

  翟殿卿已于2007年去世,70年前的医院旧址也早已无迹可寻,只有几张泛黄模糊的黑白老照片,记录了前辈奋斗的印记。而在家人的记忆里,翟殿卿和身为象山县人民医院护士长的妻子叶文彩,则是终日忙碌,利用有限的条件里为患者缓解病痛。

上世纪70年代,孙祖康在接诊患者。

  “医二代”

  扎根乡村十几年,还给赤脚医生上课

  今年76岁的孙祖康是翟殿卿的女婿,是这个医学世家的“医二代”,江北慈城人。1968年卫校毕业后,孙祖康在当时的宁波保黎医院外科学习了2年,之后响应号召下乡工作,在象山县马岙人民公社卫生所一干就是9年。

  “刚到马岙的时候,当地村民的房子大多是茅草房,村里没有菜场,为了不给老百姓添麻烦,我们自己开荒种菜,自给自足。”孙祖康回忆,刚到马岙的第三天就遇到夜间出诊,他打着手电筒跟着村民走了十几里山路去村民家里,给病人打了针后又一个人走夜路回家,深夜的山路让人又惊又怕,回家才发现全身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这以后,走十几里出诊、去附近大一点的医疗点去拿药,对孙祖康来说成了家常便饭,两条腿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当时马岙卫生所很小,我虽说是外科医生,实际上什么病都看,遇到产妇大出血来不及送上级医院,也是我们自己来想办法。”孙祖康回忆,当地村民笃信中医,他就自学中医为村民看病,遇到骨折患者用木棍固定,敷上草药;遇上慢性胆囊炎患者,用一些中医经典方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效果很不错。在给村民看病的同时,孙祖康还组织赤脚医生培训,除了上西医课程,还带着大家上山识草药。

  在马岙工作9年后,孙祖康被调到泗洲头卫生院工作,直到1985年才离开临床一线,回到象山县城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为象山的卫生事业奋斗了一辈子。

  在基层行医的日子虽然艰苦,但淳朴的医患情让孙祖康至今感念。他记得有一位泗洲头的老汉,腿上因为静脉曲张溃烂来治疗,孙祖康为他手术、植皮。由于老人没有家属陪护,术后孙祖康把老人背回病房,又自掏饭票为老人买了饭菜。老人痊愈后,每到橘子上市的季节,都会拎着一袋橘子专程到卫生院来看望孙祖康。孙祖康也会请老人在家里吃饭,然后装上一袋干货或其他食品让其带回家,这样的交往持续了好几年。

孙钧(左二)在查房。

  “医三代”

  坚守渔港,带领团队“兜牢”基层卫生健康保障网

  孙祖康救死扶伤的一幕幕,落在儿子孙钧眼里,是最好的职业启蒙教育。长大后,这位“医三代”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1995年,孙钧来到象山县中医医院外科工作,之后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20多年。

  “小时候我经常看到我爸给人治病,我自己摔破了头,也是他给我缝合的。我们一群孩子还经常在医院跑来跑去,最熟悉的就是消毒水的味道。”孙钧说,药房的中药柜和空时的手术室,都是他和小伙伴们探索过的地方。从小就对手术室的设备眼熟,这让刚参加工作的他,比别的新手医生更自信。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孙钧和另外一个同事一起跟着前辈做手术,学拉钩,从小耳濡目染的孙钧很快就能上手。

  “我刚工作的时候医院还很小,住院部是一幢四层小楼,30多张病床,外科只有5名医生,术前术后,医生要一起帮着抬病人。”孙钧回忆,刚参加工作那几年,象山中医医院的外科还不分科,在老医生的带领下,“手术从头做到脚”。

  之后,孙钧和医院一起成长。医院的住院大楼不断更新,病床越来越多,外科病人也多了起来。现在,象山县中医医院的普外科已经有了专业化的分组。

  参加工作以来,孙钧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深造,还利用各种机会外出进修学习。2006年,他到省肿瘤医院进修一年,回到象山后开展全胃切除、肺大泡切除等手术,之后一直把肿瘤外科当做自己主攻的方向。

  孙钧感叹,和父辈相比,现在的外科医生身处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对医生来说挑战也更大,只有不断学习,才跟得上技术的进步。

  今年4月,孙钧成为象山县红十字台胞医院医疗健康集团党委书记。他带领团队一起为15万石浦、鹤浦等周边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现在,这家医院有两个宁波市名中医工作室先后落户,象山最先进的3.0磁共振设备也即将投入使用。医院还有导管室,这让石浦当地的脑梗患者不用再往上级医疗机构转送。孙钧自豪地说,周边海岛有了“10分钟急救圈”,最偏远的鹤浦卫生院也建起了星级急诊室,海岛上居民的健康更有保障。

  70年,三代人。他们虽有着不同的从医经历,却有着同样的倾情付出。在岁月的变迁中,唯代代相承的“医者仁心”一直不变。

  记者孙美星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