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讯 10月15日傍晚,正准备下班的潮新闻记者再次收到“最脏警察”楼仁斌的消息——他新发明的救生腰带首次在实战模拟训练中亮相。
说起“最脏警察”,不得不提2018年的一场救援。
那年7月,一场强降雨导致义乌西江桥边防洪堤塌方,3名巡河人员被困。面对暴雨、激流和继续塌方的风险,楼仁斌接连三次跳江连救三人。救人后一身污泥的形象被人拍下发到网上,“最脏警察”因此得名。
这并不是他首次从江中救人。从2015年开始,9年间这位义乌江东派出所副所长陆续从汹涌的义乌江中救起13条生命。
10月15日训练刚结束,他便激动地向记者介绍这根腰带,第一句话是——未来它能救更多的人。
三根腰带保护溺水者,灵感来源清洁工的救生绳
这款荧光绿的救生腰带,一共有三根“支带”组成——救援时,施救者腰间绑一根,剩下两根,分别系在溺水者的腋下和膝盖。
楼仁斌说,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救援中的两大难题——如何下得去,如何上得来。
“野外救援不是游泳池,不可控的情况很多,比如你要从十几米的高桥上跳下去,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又比如一旦溺水者失去意识,抬上不平整的堤岸时,如何保护对方不受二次伤害?”
特别是第二种情况,在救援中经常发生,每每遇上,总让他有缺憾。“有一次救援,虽然溺水者最终无恙,但在托举过程中,因为磕磕碰碰,对方还是被堤岸边的铁皮挫伤了皮肤。”
还有2018年西江桥救援的那次,每次复盘都让楼仁斌后怕不已——连续三次上下河岸,万一我中途体力不支,或者被困者脱了手,后果没法想象。
根据楼仁斌的经验,水域救援,最困难的还是如何把人安全地抬上岸。
楼仁斌也想过不少办法,还向民间救援组织和攀岩爱好者讨教过。他们提供的方案拓宽了楼仁斌的思路,但实践证明都不适用于水上救援。“水上和地面,救援操作难度完全是不一样的。”
直到有一回,他偶然看见有清洁工腰间系着安全绳在高空作业,突然有了灵感。
于是,他找了一家生产户外用品的工厂,把想法与设计师沟通,最终有了这款救生腰带。
“有了这腰带,即使是距离水面二三十米的大桥,我们也可以安全快速地降落开展救援。”
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溺水者拉上来,这也是首次实战模拟训练的重头戏。
“腰带系上后,救援者需要脚踩岸堤,保持与水面平行,然后抓住溺水者腰带上的两个把手,把对方固定住,再由岸上的队员发力,就能把两个人拉上岸。”
不过,腰带的首秀让楼仁斌不是特别满意。“对岸上的队员来说,还是太费力了,而且施救者缠在身上,还是会被勒出紫痧,需要再改进一下。”
他说,后续还会继续和设计师沟通,“预计下周这款腰带就可以应用到实战中。”
上一个“发明”已救20余人,快一秒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一年前,还是杭州亚运会金华站火炬手的楼仁斌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过水上救援的经验。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快”——快速出警、快速搜救、快速把人拉上来。
但水上救援相比陆地上的救援有更多复杂性,对专业化要求更高,哪怕就“快”一秒,难度不小。
从2015年第一次救人开始,楼仁斌一直在琢磨如何让救援更快,不仅要让自己专业,还要让救援团队更专业。
前者靠的是不间断自我加压,以及私人订制高强度训练计划,但后者呢?
他觉得最主要还是从装备、机制和人员培训入手。
为此,这些年他做了很多工作,一次次推动义乌公安水上救援装备的更新和升级,完善这些装备的实用性;不断专研技战法,还编写了《溺水警情处置规范》等工作指引;化身教官,给义乌全市的一线民警和镇街救援力量上课传授救援技巧;建立社会救援工作室,给数百万人在线宣讲防溺水知识……
曾有一线民警告诉记者,楼仁斌每次讲起救援技巧事无巨细,“他的每一句话,强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在实战中一次次踩‘坑’换来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救生腰带并不是楼仁斌的第一项发明。
去年他还有一项发明,已帮助义乌公安救起了20余名落水群众——他在全省首创派出所水上救生最小作战单位的“技战法”,以两人一摩托车为一组,配备绳索及简单实用水上救生设备,遇上溺水警情,能以最小的人力成本,最快的速度把人救上来。
为什么楼仁斌一直强调“快”?
“水上救援的黄金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我们能在救援的每个环节快一秒,溺水者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记者从义乌市公安局获悉,近3年来,义乌江东派出所辖区溺亡人数为零;去年全年,义乌全市溺亡人数同比下降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