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化"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 镇海推动老手艺成为共富"新产业"

日期:2024-10-20来源:宁波建工股票作者:宁波天气预报30天准确 15天

设备运转声不绝于耳,各式糕点在现代化生产线上批量“出炉”,经过精美包装被发往各地……看着火热的生产场景,昨天“宁波老字号”柯繁兴糕点第三代传人柯如金有了新打算:“现在与大企业合作,我有信心让这个‘宁波老字号’名扬全国。”

虽然柯如金有祖传的做糕点手艺,但他曾经只经营一家小作坊,产量更是“小打小闹”。进驻镇海手艺人集聚区,与“三关六码头”合作后,他的产品不仅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更广开销路。“糕点销量增加了几十倍,年销售额可以做到150万元以上。”柯如金自豪地说。

老手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技艺传承难、作坊式生产及市场需求不匹配,让“良田万顷,不如薄艺随身”的手艺人逐渐落寞。如何让老手艺“活起来”、手艺人“火起来”?镇海进行了创新探索。

该区启动手艺人共富计划,将文化传承与产业提升相融合,谋划打造手艺人集聚区,聚力推动“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让老手艺成为共富“新产业”。

打造集聚区,首先要有集群效应。镇海向全国广发“英雄帖”,让手艺人“群星毕至”,并建立手艺人数据库。在丽水龙泉青瓷世家长大的吴佳佳“揭帖”来到九龙湖镇,开启“青”创梦想。投入1000多万元改建的九泷文化基地,于今年国庆节前开始运营,作为青瓷技术负责人的她正谋划“小小手艺人”计划,把来自6000年前的“微笑陶耳”等镇海文化符号植入其中,让手作体验更具底蕴。目前,吴佳佳等150余名手艺人已被纳入数据库,这段“寻星”之旅仍在继续。

“好手艺”要有“好收益”,产业化是财富密码,但手艺人“势单力薄”如何破局?镇海牵线行业龙头企业,与手艺人“联姻”,通过企业研发中心等专业力量,将传统配方与现代工艺融合,推动老手艺适应现代化生产、匹配市场需求。

在宁波,油焖笋一度没有标准化生产工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三关六码头”与油焖笋制作技艺传承人裘丽娜牵手后,定制标准化生产线,模拟油焖笋大灶烧制的工艺步骤,既保留原汁原味,又实现规模化生产,并通过350多家连锁门店投放市场,宁波油焖笋实现了从家庭作坊自产自销到千万级年销售额的跃升。

随着手艺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指尖经济”正在更广更深的业态联动中“破圈”,老手艺带来的新效益更加稳定持久。根据地域布局和功能属性,镇海布局7个手艺人部落,探索以“手艺人+”形式,释放各自区域的消费新活力。

通过“手艺人+文旅”,手艺人常驻九龙湖、郑氏十七房等景区,直接或间接带动区域消费逾1000万元;通过“手艺人+集市”,推出“镇有意思”手艺人集市20余场,推动消费逾200万元……如今,7个手艺人部落正将人气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为让手艺人创业无忧,镇海整合金融机构等多方资源,推出授信额度不低于2亿元的“手艺贷”。经认证的手艺人可申请额度最高1000万元、期限最长10年的低息授信扶持,手艺行业企业也可获得专属授信支持。“根据不同需求,我们还向企业和手艺人提供法律、税务、跨境电商等一系列咨询服务。”镇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各地散落的老手艺“星光”,正在镇海聚成一团共富“火焰”。截至目前,该区已促成60余名手艺人与企业签约,涉及非遗和老字号品牌58个;通过手艺产业化,带动产品销售及文旅消费逾1.3亿元,吸纳近1000人在“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增收近6万元。近期,该区供销部门还将联合手艺人,采用线上推广、线下直营的形式,开辟“守艺共富”新场景。

宁波日报甬派客户端记者沈孙晖

镇海区委报道组陈燕玲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