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黄海清
2024宁海越野挑战赛在一场精彩的“雨战”后圆满落幕。当宁海城市的轮廓在身后渐渐远去,选手们来不及平抚复杂的心情、缓解酸痛的肌肉,就纷纷在回家的旅途上晒起了宁海赛道多变的风景、赛后的美食,以及自己在泥泞中或飒爽或狼狈的跑姿。
风雨十年,是宁海越野挑战赛的真实写照。十届比赛中,四届都是风雨天气,包括2017年遭遇台风“卡努”赛事熔断。影响一场越野赛的因素很多,糟糕的天气、安全的疏忽、组织的混乱,以及不够精彩,都会造成赛事口碑下滑,宁海越野挑战赛虽然历经种种困难,却一步步成长为跑界顶流。对于选手们来说,这些沿途经历的风雨、酷热,甚至退赛、受伤,更多是赛事的花絮和人生的隐喻。
从2013年的79人,到今年的4800多人,除了众星云集的阵容、UTMB跑石的诱惑,宁海越野挑战赛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跑者奔赴宁海?
传奇的赛事,独特的气质
10月19日早上6点,杜立鑫再一次站在西门城楼起点线前,随着鸣声响起,他在清冽的晨风里跑向潮湿的城市街道。10届宁海越野挑战赛,他参加了8届。
“2013年那场比赛我没有参加,那更像是场试验赛,都是圈内高手参加。”杜立鑫记得,那场赛事被戏称为赛事总监的对决,汇聚了一批中国越野跑运动的先驱者。从2014年起,他开始了年复一年的宁海之旅。
“对我来说,赛事体验最重要的是流程合理、服务流畅,自由度高。”杜立鑫觉得宁海越野挑战赛最吸引他的是赛事的专业和对越野跑精神的理解,不会浪费选手的时间,也给予选手足够的信任和尊重,让他可以充分享受比赛。“午夜穿行在山林间,眼前只有闪烁的头灯亮光,听着自己的呼吸声,心里只关注下一步要踩哪里,人就会进入一种空灵的状态,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感觉。”
“宁海越野挑战赛的气质是很独特的。”陈超2015年第一次听说宁海越野挑战赛,如今已经参加了6届比赛和5届赛事服务。他参加过不少国内知名的越野赛,身为宁海人,心中总会不自觉地对赛事之间进行比较,他对宁海赛事的评价是“热情、理性、克制”。
宁海越野挑战赛很容易让人贴上“保守”的标签:严格的环保要求和强制装备检查,让有些人认为对选手限制过多;多年来坚持不建选手微信群,让很多人诟病赛事方服务不周。但是,精美而细心的搭建、一流的影像服务,甚至开场的RAP音乐,又让人感受到赛事的热情和贴心。
“宁海越野挑战赛的医疗和救援是国内顶级的,但赛事最大的风险在于选手自身对赛事的理解。”多年的跑山经历,让陈超逐渐理解了赛事方的做法。他认为,长距离越野跑是一种极限运动,选手要充分评估赛事风险和自身的身体状况,能够冷静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比赛设置了不低的参赛门槛,有非常完备的参赛手册和各种提醒,就是希望选手能仔细阅读、分析细节、尊重规则,对自己负责。
“激情和理性,是赛事的一体两面。选手的表现充满激情,但内心始终保持理性。”陈超认为,和很多赛事对选手无微不至的照顾相比,宁海越野挑战赛看似“高冷”,其实是要传递一种理性参赛的价值观,每一个选手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奔赴山野。
冷峻沉稳的深蓝深绿视觉设计,工作人员热情但不过度服务,对待大众选手和明星选手一视同仁……正是这种独特的气质,让宁海越野挑战赛拥有了一批忠实的拥趸。
赛事和城市,同频成长
下午4点多,在黄坛镇峰山村,雨势开始加大。从早上起就不绝于耳的鼓声依旧隆隆作响,擂鼓的人已经不知道换了多少拨,村民、镇村干部、志愿者、好奇的选手、越野跑媒体人……
这场赛事最大的补给点就设在峰山村,在两天的赛事中,3个组别的选手将5次经过这里。村文化礼堂前,聚集了来自润禾材料和漫跑者跑团的60多位志愿者,他们十指纷飞为选手灌水袋、端热食。后面的厨房里,煮粥的大锅中翻滚着米粒,海鲜面蒸腾着氤氲的热气,旁边的一个铁铛上,麦糊头散发出诱人的蒜香味。随着夜幕降临,大厅里的餐桌已经摆好,休息的行军床也已备好,补给点将撤入室内,选手将有个温暖的环境。
这样的补给点,赛道上一共有10个,其中8个由本地的志愿者团队服务。宁海越野挑战赛把越野跑文化带到宁海,带来的是跑者、跑步社团、赛事服务的快速成长。多年来,宁海长跑协会、各跑步社团和各户外俱乐部深度参与宁海越野挑战赛赛事服务,办赛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同样成长起来的还有裁判队伍。总裁判长郑则旭说,这次比赛的裁判由浙江省登山协会委派,31位裁判中有26位是宁海人。“我们从2015年开始培育山地户外运动裁判,现在有2位国家级裁判、1位一级裁判、2位二级裁判,宁海的山地户外运动裁判力量差不多占了全省的三分之一。”
赛事和城市同频成长,赛事总监薛乾曜对此感受最深。他记得2013年第一次办赛时,所有志愿者和裁判都来自上海,看到飞奔的选手,村民和登山者都流露出诧异的表情。如今,体育、公安、医疗等部门和沿线乡镇都对赛事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和热情。“宁海干部对村庄、对土地的感情让人动容,他们希望把宁海最好的一面呈现给远道而来的客人,投入了真挚的感情。”薛乾曜记得,春节刚过,赛段最长的黄坛镇就和他对接商讨赛事保障,半年多来,镇里一次次踏看线路,拍摄了每一个节点,和他一起商量每一个细节,包括怎么整改、服务流程怎么走、志愿者的站位等。
在峰山村,补给站正对面是一排排休息的长椅,旁边是助威的锣鼓和黄坛镇的手绘地图立牌,左侧是一个修葺一新的厕所,配备了高格卫浴赞助的高端洁具,参赛选手盥洗、补给、休息,一气呵成非常流畅。
而在城区,整座城市因为赛事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各大酒店、商业综合体不约而同地祝贺赛事举办,有的酒店很贴心地在大堂大屏幕上直播赛事,还为完赛选手准备了驱寒红茶。几乎所有的网约车司机看到一身越野装备的选手上车,总会友好地打声招呼:“来宁海比赛的?厉害!”
主人和客人,分享彼此的故事
宁海越野挑战赛已经结束,社交媒体上的热度却仍然居高不下,很多人收拾好心情,开始剪辑视频、挑选照片,写起了跑记。
宁海,给太多跑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蒙光富和付向召两位冠军分享了他们的美食之旅,亚军四郎多吉在宁海收获了一个难忘的婚礼,精英选手陈霖则对备赛时一路陪跑的小黄狗念念不忘。更多的人则是怀念宁海的泥巴,晒出各种造型的“定妆照”以及重达几公斤的跑鞋,有人好奇宁海的红焖鸡和黄焖鸡有什么区别,有人惊奇于为什么会连续两年被赛道上的同一块石头崴脚。
美景、美食和热情,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同记忆。雨后翠绿的竹林、远山深处的村庄、站在赛道旁为选手加油的老人、灌水袋时志愿者帮忙扶住登山杖,赛后一碗内容丰富热腾腾的海鲜面,注定会永远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
为什么要一次次来宁海进行一场“朝圣之旅”?有人甚至“从青年跑成了中年”。因为这里承载着他们的成长记忆,他们和山野的故事、和跑友的故事、和宁海的故事,构成了宁海越野挑战赛最有价值的内核。
一群宁海人也被他们的故事感动,并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身影。今年的比赛,摄友“一江春水”一共拍摄了数千张照片,19日更是从早上5点一直拍到次日凌晨1点,并陆续把照片发布到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讲述赛场背后的故事。宁波和武汉的两位跑者,是从迪拜飞过来的,花了23个多小时才完赛,马上又要飞回去了;68岁的UTMB创始人米歇尔·波莱蒂也参加了25公里组别的比赛,而在一年前,他还参加了阿兰山谷110公里越野赛;25公里女子第八名是宁海跑者汤校,她前一天还在赛道上当志愿者,而既当跑者又当志愿者的宁海人,有几十人。
“他们这些人不远千里到宁海来参赛,我想尽可能给他们留下一些关于这座城市的美好记忆。”“一江春水”说,已经有好几个选手认领了他的照片。
没有一场赛事能够做到完美无瑕,对于赛事中的遗憾和不足,跑者很少埋怨,而是表示充分理解。以宽容对待宽容,以友善回应友善,也是越野跑精神的一部分。正是赛事传递出的这种价值观,让越来越多的人分享关于宁海越野挑战赛的故事。
来自宁波的应海蓉今年第二次带着孩子参加峰山村的志愿服务,两人一直坚持到凌晨3点。她说:“我想让孩子感受一下选手这种不惧艰险、挑战自我的精神,还有所有人之间互帮互助、尊重友善的氛围,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我是宁海人,孩子在宁波长大,这样的经历可以让他更好地了解家乡。”在峰山村的志愿服务队伍中,这样的“母子档”“夫妻档”还有不少。
更多的人则是在朋友圈和家族群里分享赛事的消息、照片和直播通道,并在周六的早上5点打开直播观看。因为他们知道,在这条赛道上上演的不仅仅是强者之间的竞争,还有高手和高手之间的惺惺相惜,跑者和跑者之间的守望相助,以及一群热爱宁海的人,和这座城市之间的肝胆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