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温州

温州市人大砥砺奋进70年坚定迈向新征程

日期:2024-10-30来源:温州哪里好玩作者:温州台风网

  大美温州城。管新民摄

  从上至下依次:温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资料图片

  悠悠塘河。严艳影摄

  1990年6月17日,温州机场试航成功,图为第一架飞温州的中国东方航空麦道B-2127飞机。郑高华摄

  《温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龙湾区永兴街道过去使用的实体投票箱;永兴街道议政会首次采用的电子投票器;经电子投票后,屏幕上直接显示民生实事票决结果。

   这一刻,历史永远铭记——1954年7月,187名人大代表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期待与重托,出席温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这次会议不仅通过了《关于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还选举出11位省人大代表,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在瓯越大地“落地生根”。温州人大工作从此拉开大幕。

  70年砥砺奋进。温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高质量推进地方立法,高标准实现监督提质增效,高水平决定重大事项,高效能聚合代表力量,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起点,向未来。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也是温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温州将以高水平人大工作助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温州续写创新史、再创新辉煌,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注入强劲法治动力。

  立法之路,追梦前行

  法者,治之端也。翻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0年历史画卷,立法工作是主轴之一。1981年起,温州就在未获地方立法权的情况下开始积极争取省人大常委会支持,先后推动《浙江省温瑞塘河保护管理条例》《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问世,并同时筹备申报“较大的市”。

  温州“立法梦”的第一步,从1987年温州市法制局首任局长瞿桂仁那间堆满申报材料的办公室开始。1998年到2014年,项剑萍等多届在温全国人大代表们持续踏上“追梦之旅”。凭借28年的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立法梦”终成真:2015年7月30日,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温州成为全省首批可以行使地方立法权的设区的市之一。

  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笑华回忆道:“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温州有许多问题较其他地区早发先发,亟须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引领。”这一年年末,全省新获立法权的设区的市制订的第一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温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表决通过,温州自此踏上地方立法实践之路:

  出台《温州市城市绿化条例》《温州市家政服务条例》《温州市居家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等,以法治增进民生福祉。

  “把脉”民营经济,通过《温州市“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促进条例》《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等,加速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温州市楠溪江保护管理条例》《温州市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为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相转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出台我国第一部廊桥保护专项法规《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以《温州市永嘉昆曲保护条例》助力南戏“活化石”唱响新声。

  通过《温州市物业管理条例》《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搭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四梁八柱”。

  “我市地方性法规制度体系已实现‘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及基层治理’四大领域全覆盖。”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张胜海说。为增强地方立法质效,温州市人大常委会还制定“小切口、小体量”《温州市危险住宅处置规定》《温州市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规定》,聚焦群众需求提升出台《温州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温州市全民健身促进条例》,并推出《关于促进和保障洞头海上花园建设的决定》《龙港市社区治理条例》等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立法成果。

  9年来,温州立法工作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与实践同行,累计制定地方性法规26部,修改2部,持续擦亮地方立法“温州招牌”。

  依法监督,阳光行权

  1954年9月,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的职权,包括监督职权作出明确规定,为温州地方人大开展监督工作提供最根本法律保障。

  如何进一步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傅剑成介绍,为鼓励引导人民监督权力“走”上阳光大道,温州市人大近年来坚持把握监督重点方向、推进监督机制创新、演绎监督务实举措,打出了一套地方监督“组合拳”:

  ——先后检查科技、生态、粮食等领域20多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每年纳入1至2部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将立法成果更好转化为实施效果,确保“盯住法”。

  ——创新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审查,建立政府投资超3亿元建设项目审查机制,深化市级部门预算分项审查,不断健全绩效管理全面实施和预决算公开机制,实现“管好钱”。

  ——以“编制审查+中期评估+年度审议”持续深化“十四五”规划纲要监督,全过程监督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实现规划监督规范化常态化程序化,推动“把牢图”。

  ——推广运用监督全流程应用和6个特色监督场景,上线人代会预算在线审查、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等系统,确保监督模式数字化。

  ——打造13个“e系列”示范站和94个特色站,今年各级人大发布立法监督议题121个、征集意见8.55万余条,国家机关进站9691人次、收集民意6.62万余条,完成监督联动常态化。

  ——积极推进市县两级人大国有资产管理、法治政府建设、生态环境监督和开发区(园区)人大监督工作全覆盖,实现重点事项监督全覆盖拓展化。

  此外,市人大还不断探索监督方法手段、提升监督刚性:2011年,以珊溪水库水源污染整治为契机首开我市专题询问先河,实现电视网络同步直播。

  2003年,与新闻媒体合作推出以《代表在线》《人民问政》两个栏目,打造“舆论监督的温州模式”。去年,“两个栏目”创办二十周年座谈会召开,进一步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温州模式。

  针对水环境、垃圾分类、综合交通等“一类事”,采用“项目化清单式”监督方式梳理形成“督办清单”,逐一开展明察暗访,对完成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

  十年来持续开展员额法官、员额检察官履职评议,连续6年关注推进“明眸皓齿”工程,连续3年跟踪监督安置房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等,以连续性监督交出“长考”答卷。

  从诞生后第一次行使监督权,到近年来不断织密监督铁网,温州市人大以多样的形式、刚性的力度交出地方特色监督答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以来,共听取审议工作报告75项,开展执法检查18项,开展专题询问3次,作出决议决定24件。

  重大决定,精准发力

  70年温州市人大的集体智慧,镌刻在瓯越大地的史册上。每一次会议、每一项决定,都保证了重大改革依法有序进行,见证温州进程,推动时代向前发展。

  “质量是温州的生命!”上世纪杭州武林门广场一把大火,点燃了温州人擦亮“温州制造”金字招牌的决心。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以来,首次把质量立市作为监督重点之一。1994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同意〈温州市质量立市实施办法〉的决定》,对“质量立市”提出总体要求。

  同年10月,我国第一部质量立市的地方性文件《温州质量立市实施办法》印发实施,旨在通过三、五、八年的系统性努力,使温州产品质量达到省均、国内先进、接近国际水平。以办法为指引,温州“挥下”打假治劣恢复竞争秩序、加强监督提升技术水平、监督竞争质量为上的“三板斧”。2000年底,全市有28个省级名牌产品,4个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质量变革让温州形象焕然一新,“三五八”目标基本实现。

  质量关乎城市地位、企业兴衰和民生福祉。市九届人大常委会接过上届“接力棒”,作出《关于进一步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决议》《关于加快“信用温州”建设的决议》,设立“诚信日”推动质量温州、品牌温州和信用温州挂钩。我市对照“八八战略”总结十年成果经验,将“质量立市”战略上升为“质量强市”战略,延伸到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大领域,“高质量、高标准”的理念、政策与方法从温州经济领域延伸向城市发展方方面面,最终给出回报:2008年中国品牌研究院评选“中国十大品牌之都”,温州首次上榜、名列第八。

  在互联网新经济与城市化浪潮冲击下,温州第三次把未来押注在“质量”上: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率全国之先批准设立“温州民营企业家节”,作出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建设区域中心城市、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等多项决议决定,以城市能级提升奠定“质量强市”基础……2018年,温州成为国家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之一。

  瓯江潮欢涌,风正一帆悬。为推动新时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好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温州市第十三、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设立“温州人才日”、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以及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等决议决定,让改革的号角唱响全新时期的最潮音。

  去年年底,温州市质量立市30周年大会暨全市质量大会召开,再度开启了“质量强国标杆城市”建设新征程。正是这30年的“质量强市”之路,串联起市人大重大事项决定权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主体脉络,也赋予了质量温州之美誉、制造温州之跃升、创业温州之内涵、幸福温州之蝶变,书写了一部不断探索质量、追求质量、寻求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温州创业史。

  代表履职,民本为怀

  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千万群众,人大代表是地方民主政治前行过程中重要的见证者和推动力量。在温州,距离老百姓最近的反映渠道是什么?全市已建成运行的201个代表联络站与更多的代表联络点给出无声的回答:

  走进鹿城区五马街道,不少居民聚集在代表联络点“五马议事坊”里。“家门口的青少年宫、适老化改造这样的民生实事,都是坐下来和大家一点点唠出来的。”鹿城区人大代表、轮值站长张茹说。每周的五个晚上,这里都有代表轮流坐班,与群众聊天谈心、倾听意见。

  作为全市唯一一家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鹿城区特色人大代表联络点,五马议事坊以代表为主体组建252名立法调研信息员队伍,对33项省、市条例开展立法意见征求,累计为各级人大送去基层建言70条;2021年以来站长轮值372人次,收集民意980余件、解决问题860个。

  今年9月,经过票决产生的2024年温州市十大民生实事已进入收尾阶段,总体进度历年最快。我市还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民生实事项目实行全链条闭环监督,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关注“点赞”,作为“典型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

  9月,温州还迎来一件大喜事——杭温高铁正式开通运行。翻看温州代表的履职“长跑记录”,铁路“代言接力”凭41年时长位居榜首:1983年,温州的“铁路梦”首次走进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六届全国人大一、二次会议上,时任温州市市长卢声亮和多名温州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交建议呼吁国家层面对金温铁路建设给予支持。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寓言文学作家、温籍省人大代表金江振臂高呼,道尽温州人对于铁路的渴望。

  在各方努力下,金温铁路项目终于成功上马:1992年全线开工,1997年全线开通,1998年,人大代表们首次坐上火车赴杭州参加省人代会。世纪之交,温州的“铁路梦”开始展翅高飞,背后凝结着代表们的不懈努力。2009年至2024年,温州代表向全国人大、省人大提交铁路相关建议111件。对于还未纳入国家规划的温福高铁、温武吉铁路,“代言接力”仍未止步。

  “近年来,温州市人大建立健全代表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机制,深入落实‘双联系’制度,丰富闭会期间主题活动,完善群众意见闭环处理等机制,积极运用代表履职评价指数,有力有效增进代表履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主任林春霞给出一组瞩目的数字:2015年至2024年,温州代表在全国人代会、省人代会上共提交议案25件、建议2512件,不断将来自人民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服务为民的“金钥匙”。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70周岁”的温州市人大栉风沐雨、硕果累累,以坚定为民、顺应时代的信念将城市发展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

  牢记使命,再续辉煌。70周年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旧年轻、风华正茂,将在温州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更加显著的优越性,推动我市不断书写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华丽篇章。

  原标题:不负人民重托续写辉煌新篇

  ——温州市人大砥砺奋进70年坚定迈向新征程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