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收据。
1951年,镇海县柴桥区陈华村人(现为北仑区霞浦街道陈华村)周克定捐款支持抗美援朝。73年过去,这张泛黄的捐款收据辗转被人收藏,周克定的拳拳爱国心也因此被“曝光”。这位宁波人在哪儿?10月30日,一条寻人视频在许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刷屏。
10月31日上午,消息传来:周克定的后人找到了!
捐款收据辗转被人收藏
“我爸爸在86岁那年去世的,他捐款的那年,我还很小,后来长大了,他跟我们提起过。”出生于1949年的周锡根是周克定的小儿子,1951年那会儿,他才3岁。他打小住在陈华村,其间从老屋迁至新居,但从未离开这片土地。他说,他也是前一天刷视频时,才第一次看到那张收据。至于收据为何会流转到他人手中,他猜想可能是搬家时弄丢了。
目前,收据被家住北仑区大碶街道嘉溪村的胡国光收藏,这是他今年8月在一个古玩市场里“淘”到的。
记者看到,虽历时大半个世纪,这张编号为“字第431号”的收据依然完好无损。它清晰地记录着:1951年11月26日,周克定捐款人民币九万元,用于购买战斗机。
收据上不仅加盖了相关组织的印章,经手人处还加盖经手人红色签名印章,并注明这笔捐款将由当地组织转汇至北京抗美援朝委员会。
捐款支援前线中的一员
透过这张收据,一段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被勾勒出来: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正式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为了改善人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1951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踊跃参加爱国募捐,支援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6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号召“全国各界爱国同胞,不分男女老少,都开展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的爱国运动,用新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或全部,购置飞机、大炮等武器”,捐献给志愿军,以加强威力。
在收藏者胡国光看来,一定是这个号召,让周克定成为捐款支援前线中的一员。
捐款者生前爱好广泛
周克定是一个怎样的人?周锡根说,父亲是个心善的人,在村里口碑很好。
周克定育有4个孩子,周锡根排行老三,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他生前是一名药师,一开始在杭州的胡庆余堂,后来到了上海,直至退休才回到家乡。他以前还拿到过一本‘老药工’的荣誉证书,可惜现在找不到了。”
周锡根告诉记者,父亲生前是个爱好广泛的人,喜欢拍照片,还会向当时的柯达杂志投稿,好几张照片都被录用了。如今,家里还保存着一台老式的胶卷相机,就是父亲以前用过的宝贝。他还喜欢画画、热衷集邮,退休后还特地订了一份报纸,主要就是翻看国家大事。
尘封的记忆被打开。现在,周锡根只有一个想法:去找收藏者,看一看那张捐款收据。
■新闻多一点
这张收据不在于金额,在于意义
记者从宁波本地一位文史专家处了解到,1951年时流通的还是旧币,当时捐赠的9万元,相当于9元。那个年代,工资以“万”计,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大约在二三十万元。那个年代,乘坐短途公交车,票价要上千元,比如从北仑大碶乘车到陈华站,需收旧币1800元。
“9万元在当时不算‘大钱’,但对普通家庭来说,还是不少的。当然,这张收据不在于金额,更在于意义。”该文史专家坦言,这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家国情怀,当时有许多人都参与了捐款,但留存至今的收据已经比较罕见了。
记者陈烨通讯员石沁奕包晔王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