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宁波与广州:双城渊源 始于1800年前

日期:2024-11-03来源:宁波银行电话作者:宁波大学

光孝寺大门。记者严瑾/摄

  中国宁波网记者严瑾

  眼下正值一年两度的“广交”时刻。一大批宁波外贸人正奔赴“羊城之约”,到珠江之畔寻觅商机。

  鲜为人知的是,宁波人与广州的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约1800年前,甚至在“未有羊城”之际,就已埋下“草蛇灰线”。这段尘封的往事,藏在坐落于广州市中心的光孝寺中。

  根据《光孝寺志》,光孝寺最早的前身是公元前二世纪南越王赵建德之故宅;三国时期,吴国虞翻谪居于此,辟为苑囿,世称“虞苑”;虞翻去世后,其后人舍宅作寺,取名“制止寺”;到了东晋,西域僧人昙摩耶舍在此建造大殿,名为“王园寺”;经几番沿革,南宋以后始称“光孝寺”。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今属浙江省宁波市),有学者考据其生卒年为170年至239年。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官员、经学家,也是六朝时期余姚虞氏家族的代表人物。

  这位宁波人为何会被贬谪至岭南?他的事迹对广州和岭南文化有何深远影响?

  “古之狂直”

央视《三国演义》电视剧里的虞翻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虞翻是被诸葛亮“舌战”的江东“群儒”之一。而据《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记载,历史上的虞翻,不仅是一位堪称为“古之狂直”的名士,还是一位“技多不压身”的“斜杠学者”——

  他尽心效力于孙吴政权,曾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豫章太守华歆归降,助孙策兵不血刃拿下地盘,还文武双全,善使长矛,号称能“日行二百里”,掩护孙策平定山越;学术上,他精通《易经》等多部经典并著书立说,还擅长医术和占卜,曾在关羽被击败后,精准算出他“不出二日,必当断头”,令孙权直呼“可以和东方朔媲美”……才华横溢的虞翻,深得孙策的赏识,“待之以交友之礼”。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孙权继承兄长的基业后,虞翻以“疏直”的个性“犯颜谏争”,屡次惹恼孙权,又“性不协俗,多见毁谤”,致使仕途坎坷。

  孙权当上吴王后大宴宾客,为群臣斟酒。虞翻故意趴在地上装醉,等孙权离开他又坐起来。孙权勃然大怒,要拔剑杀他,幸亏被人劝住;还有一次,孙权和张昭讨论神仙,虞翻当即指着张昭“开麦”:“那些都是死人,世上岂有神仙?”孙权积怨爆发,下令将他流放到交州。

三国时期交州的行政区划范围。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彼时的交州,覆盖如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区域以及越南北部,治所为南海郡番禺县(今属广州市),其中轴大致在今天的广州市北京路步行街北段,靠近广交会宁波交易团的团部酒店广东大厦,距离虞翻谪居的今光孝寺一带2公里左右。

  在被视为“瘴疠之乡”的岭南,虞翻满怀幽愤,感叹“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吊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但他并没有消沉,而是潜心钻研学问,为《老子》《论语》《国语》作训注。并且,“讲学不倦,门徒常达数百人”,通过大规模讲学授徒教化一方。

  同时,虞翻身在边陲,却仍心系国事,托人上奏劝谏孙权向辽东购马一事,却被“一贬再贬”至苍梧郡猛陵(今属广西)。

  后来,孙权追悔莫及,派人赴岭南打听他的情况,如果还活着就送他回都城,若已去世就将他归葬故乡,让他的儿子出仕。等人赶到,虞翻已客死羁旅十余年的他乡,享年70岁。

广州市博物馆展出的晋代铭文墓砖,这是“广州”首次出现在文物上。记者严瑾/摄

  余音回响

  虞翻死后,他对家族、对岭南、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宁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唐燮军指出,虞翻“忠直蹇谔”的个性,深刻影响了其后嗣的立身行事,进而扩展成为余姚虞氏的家族性格。

  比如,虞翻的第四子虞汜,出生在父亲谪居的南海郡。他不畏强权,反对权臣孙綝其行废立之事,后官至交州刺史,被封为余姚侯——再次体现宁波人和岭南的渊源;而虞翻的第五子虞忠则在晋灭吴之战中以身殉国。

  尔后,其家族在六朝至唐初人才辈出,如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虞世南,同样继承刚烈直谏的家风。

如今的光孝寺里花团锦簇。记者严瑾/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传说中,虞翻在谪居的故宅种下诃子树,让“虞苑诃林”之名不胫而走。而虞翻在此地兴师讲学,更是对岭南学术文化传播有发轫之功。

  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罗昌繁看来,虞翻是《易》学大家亲身赴岭南第一人。汉代的易学名家如扬雄、马融、郑玄等人都是北方人,未有到过岭南的记载。而在虞翻之前,岭南地区鲜有大规模聚众讲学的示例。虞翻将知识普施于大众,对于没有中央官学的岭南地区,教化意义非同一般。

  罗昌繁进一步指出,从汉末开始,岭南逐渐成为历代放逐罪臣的重要场所,而虞翻则是被贬岭南的第一重臣。他将弘毅的儒家精神纳入贬谪的文化语境,为后世贬臣在贬所著述讲学、施行教化树立楷模。

  历经千年,虞翻的故事广为后世文人传颂。有人借他的事迹抒发自身被贬谪的悲愤——唐代韩愈的“自叹虞翻骨相屯”;宋代苏轼的“永愧虞仲翔,弦歌沧海滨”;而更多人则和虞翻一样,以谪居之身,行学者之事。比如,王阳明“龙场悟道”,传道于贵阳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在冥冥之中,做出和乡贤虞翻相似的选择。

《光孝寺新建虞仲翔先生祠碑》。记者严瑾/摄

  如今的光孝寺内,已基本不存虞翻相关遗迹,唯有一块新修的《光孝寺新建虞仲翔先生祠碑》,记录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曾燠撰文、清代书法家伊秉授书写的碑文。其中,有一段文字隔空回应虞翻千年前的喟叹——“仲翔一时无知己,而千载之知己多矣;一时无吊客,而千载之吊客多矣。维此诃林,传为虞苑,民思其人,犹爱其树……”

  这位宁波人在广州留下的痕迹,依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新闻多一点】

光孝寺瘗发塔。记者严瑾/摄

  光孝寺被誉为岭南第一名刹,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东晋时期,达摩祖师东渡广州,在此传播佛经;到了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在光孝寺的菩提树下受戒,并在此作“风幡论辩”,留下“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的知名典故。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光孝寺见证中外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宁波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鉴真东渡的筹备工作,多次在宁波完成。而在他第五次东渡时就因遇上大风,被迫到光孝寺停留;再如,有学者在今天的光孝寺内发现疑似宁波梅园石的造物遗存,推测它可能是从宁波出发沿海上丝绸之路抵达或途经广州,被当地人用于古建而留存至今。

  “千年商都”广州和“港通天下”的宁波,还有很多说不完的故事……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