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关注)
记者何飞燕陈欣怡
当下的我们丰衣足食,“勤俭”二字是不是还有意义?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是老习惯,又是新时尚,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老年人的节约精神不能丢
“滋……滋……”第一次见到尤国友老人时,他正在打磨机前制作不锈钢的水果刀。在尤大爷家里,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制作的生活用品。“锅盖、蒸笼、抽纸盒、调料盒这些都是我自己用不锈钢做的。”
尤大爷今年77岁,自己动手做小工具已经20多年了。“以前家里穷,饭都吃不饱,掉在地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一点都不敢浪费。”尤大爷说,即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他依然保持着节约的习惯,家里日常用的一些生活用品都是尤大爷自制的。在一楼的桌子上,放满了尤大爷用的螺丝刀、扳手、老虎钳等工具,凭借着自己的钻研精神,他还学会了修理很多小家电。
“变废为宝”也是老一辈人的节约传统。在园丁新村郑姝娜阿姨家,用旧毛衣编织的花、包包、发卡、小动物等各类小饰品让人爱不释手。“小孙子的毛衣没穿多久就小了,扔了很可惜,就拆了做手工。”郑阿姨说,用旧毛衣做手工是对资源的再利用,即使是用剩下的线头,郑阿姨也不舍得扔。
在董玲玲奶奶家,从随处可见的小坐垫、小靠枕和放置咸菜的瓶瓶罐罐就能看出她在日常生活中的节俭。在董奶奶的理念中,“物尽其用是对物品最大的尊重”,在别人看来可以扔掉的东西,在她眼里或许还可以换成另一种方式存在。除了布料不浪费,家里的各种瓶子也被利用起来了,用瓶子装挂面、米等。“节约都是顺手的事情,也是多年来的一种生活习惯了。”董奶奶说。
年轻人的理性消费正流行
记者走访发现,在消费趋势的不断变化之下,除了老一辈人一直秉持勤俭节约的习惯以外,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一股理性消费的新风潮悄然而至。
“以前我买东西都是直接在官网上原价购买,后来室友给我安利了一些免费领优惠券的公众号,让我省了不少钱。”刚大学毕业的王婷告诉记者,刚工作工资不高,于是她就开始了“省钱计划”。对于生活用品她也进行了二次利用,旧T恤当睡衣、洗脸巾当抹布,奶茶袋当手提包,这些省钱方式,让她直呼“真香”。
从“月光族”变身“精致抠”,“理性”“悦己”理念在年轻人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她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节约和合理支配金钱上。
在潘天寿公园附近的一条小巷子内,饭菜的香气从窗口飘出。独居女生华敏正在厨房做饭。“现在的外卖太贵了,一餐饭动辄大几十块钱,还是自己做饭省钱。”华敏表示,自己一开始也不会烧饭,一直点外卖,后来发现不仅入不敷出,连胃也越来越不好后,就开始跟着抖音美食博主学习做菜。
“在二手平台购买的苹果笔记本电脑,用了三四年,依然很好。”90后赵严说,他不认为买二手产品有什么不好,平常买一件产品的价格,在二手平台上能买两件,有更多机会体验到各种高性价比的产品,还能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更是环保的一种体现。
买方市场火热,卖方市场亦是如此,如今一些年轻人还会把闲置商品挂到二手平台上出售。市民章瑶瑶说,刚买的汉服穿了两次不喜欢了,挂到二手平台销售,价格和买来时差不多,刚挂到平台就有消费者下单了。
不仅是二手平台,还有的年轻人则选择更亲民的“平替”商品。
李然是一名美妆爱好者。过去,她总是被各种大牌美妆吸引。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有美妆博主分享了国内品牌的口红,被其高颜值的外观和便宜的价格吸引,决定买来一试。“这款口红真的不比迪奥那些大品牌差。”李然表示,现在自己已经成为这款“平替”的忠实粉丝。
简单的是物质,丰富的是精神。当下,省钱、节约已不再是拮据生活的象征,而是年轻人的一种理性消费方式。采访中很多年轻人表示,节俭并不意味着要苛待自己、降低生活水平,而是花最少的钱,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