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嵊州传统戏服绣出新天地

日期:2024-11-06来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作者:杭州烟花

杭州日报讯 飘逸的水袖、富贵的锦袍、喜庆的凤冠霞帔,在袅袅百年的越音中几度斑斓。最近一段时间的越剧热,让很多年轻人在初识越剧的同时,也看到了戏曲舞台上剧装戏具的古意与新意。

在位于嵊州市黄泽镇的“越都戏具苑”,一排排整齐的工作台边,工人们正在熟练排料裁剪,衣身、袖子、裤片、裙片、飘带等部件已初具雏形。

“每一件戏服都是一幅精心编织的情景画,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在“越都戏具苑”创始人李华英看来,当青春靓丽的生命力与雅致婉柔的艺术美不断碰撞,剧装戏具的魅力正穿越厚重的岁月,历久弥新。

深耕戏服20多年

从被人拒绝到远销海外

和戏服结下深厚情缘的李华英,从小就是听着越剧长大的。

“我的爷爷奶奶都是从事戏剧工作的,母亲是制作戏剧服装的,可以说从小耳濡目染。”李华英记得,自“古装戏”复兴后,全国农村戏剧演出市场活跃,嵊州民营剧团蓬勃兴起,当地不少人选择做起了戏服,她自己也不例外。

要学一门手艺,没那么容易。单就服装制作来说,选料、染色、设计、画图、放样、刺绣、裁剪、合成、整烫等,就有10道工序。刚开始做学徒时,李华英经常是早上六七点开始,到深夜才算结束。

让李华英印象颇深的,是自己亲手做的第一批戏服。当时正值高温天气,李华英和母亲两个人背着沉甸甸的戏服,清早出发,一路颠簸赶到位于台州路桥的“剧装一条街”推销。“人生地不熟,几乎每家店都拒绝了我们。”李华英回忆,最后把戏服放在一家老乡开的店里寄卖,等有客户买了再收钱,才算迈出了打开销路的第一步。如今再提起,当年的窘迫成了又酸又甜的回忆。

光华如熙,时间在针线翻飞的间隙里流转。20多年来,李华英的创业“根据地”从渔溪村的一间小作坊升级成了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客源不仅来自全国各地,还拓展到了海外,年销售额已超400万元。

推出戏服文创产品

带动周边村民就业

走进“越都戏具苑”的戏服展厅,一件件精美的戏服色彩艳丽、风格各异,让人目不暇接。

“做戏服前要先懂戏。”来自宁波市鄞州区越剧团的服装设计师姚慧原和李华英合作了10余年。在她看来,剧装戏具是舞台上非语言的表达,往往戏未开演,观众就能从演员的服饰装扮中猜出几分剧情。因此,设计师接到订单的时候,必须先研究剧本,甚至翻阅不少资料,才能定下设计方案。

“宁穿破,不穿错”,说的是传统戏服有一定的规制。不过,传统戏曲也要在继承传统艺术中创新发展。姚慧原说,现在也经常接到一些新创的剧目,其中用到的剧服戏具,会在图样固定的年代基础上,进行款式、图案、色彩、裁剪等创新。

随着新编越剧《新龙门客栈》火爆“出圈”,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越剧。前不久,第二届“越嵊州 越有戏”乡村越剧联赛冠军赛在嵊州落下帷幕,同样获得极高的关注度。最近,来李华英的工坊询问、下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为了迎合“新生代”的喜好,她还创新推出了精美的迷你戏服小摆件,让戏服的魅力愈发耀眼。

戏服生意的火热,还解决了当地一部分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据介绍,“越都戏具苑”常年开设缝纫班、刺绣班等多种班次,今年以来累计培训村民300余人次,带动周边村民就业130余人次。

0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