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穿越25年的时光,翻阅每一篇文字、每一个画面、每一篇推送,我们的心底涌上的都是满满的自豪。
而每年这个时间节点,一个电话、一条微信,总有熟悉或陌生的你们送来节日的祝福,让我们可以短暂地驻足,借着节日的“聚光灯”,从幕后走到台前,分享一段段发自肺腑的澎湃心声。
面对新时代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浪潮,宁海传媒人主动抢抓发展机遇,有效应对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重大考验。坚持内容为王,不断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深化机制创新,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新闻公信力;突出用户至上,不断增强融媒时代的作品传播力;强化服务运营,不断提升全媒体平台的资源影响力。
逐梦正当时,从“融”攀新高。坚持用专业的能力、主流的价值观,配置新技术、新手段,讲好新时代宁海故事,是我们的使命与担当。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向每一位不忘初心的新闻工作者致敬!
我的记者“结”
今天是第二十五个记者节,对于我而言,与其说这是一个节日,不如说这是一份提醒,它提醒着我不忘初心,牢记一名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十五个年头,其实从来都没想过自己会从事记者这个职业。毕业了来台里找工作,记者岗位缺人,就这么去了新闻采访部,成了一名记者。
独立的记者生涯从做气象新闻开始,每周跑一趟气象局,同时也成了单位周边公园的常客,拍遍春鹃夏荷秋菊冬梅。那会有个热线电话专门用来接听爆料,一有好题材就往外冲。跑民生,见多了稀奇古怪的事以及各式各样的人。其实每一条新闻背后的故事,可能并不比新闻本身少。后来帮忙新闻播得多了,观众也知道哪些事打给新闻热线有用,哪些事是记者能帮得上忙解决的。慢慢地我也摸索出了如何从热线电话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线索。经验就是这么攒下的。
到今天,成为一名记者已经十五年了。我始终都明白,优秀的报道总是“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系着人民群众”。离老百姓近一点、更近一点,哪怕跋山涉水、寒来暑往,始终倾听群众的呼声,让再微观的报道都能紧紧抓住时代的落脚点。
如今是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进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既要保持传统媒体的优势,又要发挥新媒体的长处,我也在积极摸索。我深知时代在变革,舆论生态和传播渠道在变化,但仍然是“内容为王”,必须紧跟新媒体发展潮流,在技术带来的“颠覆”中一头扎进新的领域。短视频、直播、VR、AI……笔头功夫、镜头语言,现在,我带着“十八般武艺”,记录、传播、展现最精彩的宁海故事,讲述最真实的百姓心声。
我是记者,我骄傲。
(陈翔程)
心有信仰,笔底有光
自2012年进入新闻媒体行业,眨眼间十二年已过,我从一个啥也不会的“小白”成长为一名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的“老手”,从采访寻常街道院落、企业车间到记录社会热点、突发现场,很自豪的是,新闻前线,我一直“在场”。
记者,是社会的瞭望者,是时代的记录者。我们用笔尖和镜头捕捉每一个瞬间,用文字和画面呈现世界的真实。从深入基层的调研,到奔赴灾难现场的报道,我们始终在路上,肩负着传递信息、反映民声的重任。
作为一名记者,我深感荣幸。因为这个职业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故事。十二年来,走了很多地方,遇见了很多有趣的人,思考了很多问题,也有了更宽阔的视野。还记得那特殊的一年,我们经历了疫情的考验,也见证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和同事们一起深入一线,记录下那些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和普通市民的动人故事。这些经历不仅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记者的责任和担当。
在采访东西部协作和山海协作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跨越山海的深情厚谊。在全国各大院校和企业采访《天南海北宁海人之8090》,我被各行精英的钻研精神所打动。而当我走进宁海的重大工程建设现场,走到建设者中间,目击重大工程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劳动者的敬业和干劲,更感叹于宁海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记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未来,我将不忘初心,在新闻的道路上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用手中的笔和镜头,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努力践行“四力”,采写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荣光。
(章莉)
与新闻同行,与宁海共成长
今天是我职业生涯中过的第三个记者节。作为一名记者,我工作中所经历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因为始终不知道明天会有怎样的新闻发生,而正是这份新,让我们永远向阳而生、朝气蓬勃。我热爱着、敬畏着这个职业。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走过了很多地方,遇见了很多人,让我越来越觉得做记者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会遇到从业的困惑——在你能力不足的时候,遇到一个很好的题材,该怎么写好。那时候真的感觉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唯有努力学习,提升技能,才是好的办法。
这三年里,我经历了无数次现场采访,从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到文化庆典的热闹现场,我都第一时间赶到,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每一个瞬间。那些紧张而充实的日子,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采访的机会,也更加明白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从县民政局等部门到一市镇等乡镇,我深入了解宁海的社会民生和体育事业发展。在进行《用心呵护困境儿童幸福成长》和《白枇杷变形记:野果变身“金果果”》等报道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闻工作的价值所在——它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是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渠道,同时,也见证了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
陈仲、金恬、徐涛……这些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普通人中的一员,也都是我们心中的楷模。他们的故事里,深藏着一种力量,让我奋力前行,也让我懂得什么是记者的道义、责任和担当,我常常告诫自己,要讲好他们的故事,写出有温度的作品,让这精神感染更多的人,激励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和他们一样,有信念、有信仰、有坚持。
入行三年,我无愧于自己的选择,也无愧于这份职业赋予我的使命与责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与新闻同行,与宁海共成长。
(沈鑫)
爱“折腾”的新媒体人
今年是进入宁海传媒集团的第八个年头。八年,环境在变,媒体在变,我们的工作内容也在变。八年,我从网络电视部、新媒体部,再到图文编发中心,变化的是岗位,不变的是文字。我常常在想,作为一名新媒体编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该如何开拓创新,如何编选有温度的文章,如何与受众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挑战,但每一次的挑战都让我成长。
2017年,刚进入宁海传媒集团那会,已经处于新媒体时代了。那时,微信公众号、客户端、抖音等互联网平台日渐崛起,集团也在新媒体时代寻找自己的那条赛道。我参与过《“乡村协奏曲”——直播宁海直播美丽乡村系列活动》,走进梅山村、梅花村、岭口村等村庄,用直播的方式呈现这些村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亮点、特色、成果。
这种探索,至今也没停过。比如,进入客户端岗位之后我发现,每日编选有温度的文章已不足以满足受众,还需要配合相应的互动性福利活动,于是我和同事们尝试在客户端上新了节日类征集活动,推出了《国庆快乐|有奖征集!寻美宁海,来分享你的国庆假期吧》《有奖征集!这个中秋,晒晒你的团圆照和月饼吧~》等有奖征集活动,这些征集类活动得到了受众的广泛参与。
在我看来,新媒体不仅仅是快速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与读者建立情感连接。在这个行业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相互学习、相互支持,才能共同进步。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敬业精神,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传播正能量。
(张嘉宸)
不忘本来,面向未来
我做了8年的广播编辑,做过碎片化新闻,对农专题,策划过很多场大大小小的广播活动,现在又开始做起了外宣编辑。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作品的展现方式早已不拘一格。这就要求我们编辑工作也不能再局限于单一平台,单一形式,变革下的传统媒体编辑在不忘来路的同时,更要放眼大局,拥抱网络,用好流量,引导舆论。
做编辑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如果你对自己的角色没有更多的承担,只是甘心做好一名“搬运工”,那谁都可以来做编辑。要说难,编辑对选题的把握,对记者稿件的二次加工,就如同工匠磨玉一样,同样一块顽石,工匠用心不用心、精心不精心、细心不细心,最后呈现出的作品就会迥然不同。编辑要想掌握这项核心技术,必须多学多看多思,跟紧媒体发展步伐,在采编能力上再作提升,及时学习新媒体剪辑,善于产品包装,审美,甚至还要掌握全案策划的能力,牢牢握住作品获得流量的“密码”。
时移世易,而今编辑的职能、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变的是编辑依旧坚守主流价值不妥协不让步,坚持内容为王,即便被说迂腐也要“咬文嚼字”。在开拓创新中不断增强编辑力、评论力,力臻完美,锲而不舍。从“工匠”到“大师”,只有把新闻编辑工作视为一种艺术,我们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敏锐的新闻嗅觉、极好的判别力和正能量引导力让我们手中的作品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如果有幸成为广大百姓的“嘴替”,能生产出让广大受众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这是我们最为期待和安慰的,这也是我们作为媒体人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
心中有坚守,腹中有才华,编辑对新闻内容始终要保持“敬畏”之心,对新闻事业始终要饱含热烈之情。我们有直面变革的勇气和决心,也要从容、优雅、充满文化自信地开展编辑工作。编辑不只是做工匠,更要做“达人”,知识要广达,做人要通达,做到胸怀天下。
(周艳阳)
用话筒丈量纷繁的世界
节目主持人,是我的第一份职业,更是我的热爱!
踏进新闻行业,如今已经过了六个年头。一开始,对主持人的真正含义我的认识并不深刻,只知道盲目地仰慕职业所带来的光环与自由。回望匆匆走过的职业生涯,经过这些年的磨炼与学习,我已经由当初的播音“小白”,转变成了一名成熟的广播节目主持人。
在播音主持中不断成长。回顾六年时间里,我曾担任过多个栏目的采编播工作,一路走来我不停地在各类平台和节目风格中适应、提升,也有幸获得了省市县各类广播作品奖项的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身为传媒人,只有不断进行自身的修炼,重新塑造角色,才能自如地面对这个时代的变化。我们深知“内容为王”是关键,既要有权威性和娱乐性,又要有教育意义,要宣传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在节目改版中反复思考。FM98.9宁海新闻综合广播坚持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节目的改版。在改版中我和同事们尝试从本地收听情况的实际出发,对听众的收听取向进行分析和研究,积极地面对广播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不断超越、不断进步,我们的广播才可以“新新”向荣。
在不同媒体平台迎接新挑战。在当今融媒体创新和开放的氛围中,我有幸成为了主持人和新媒体运营者的双重角色,除了参与策划主持常规节目之外,我还参与策划主持了广播融媒服务类节目《百姓事马上办》以及新媒体短视频系列节目等,2024年参与主持的《宁海前童“十四夜”元宵行会》特别直播节目全网播放量超千万!
在参与这些新媒体节目的过程中,我发觉融媒体时代下的广播节目主持人要充分发挥融媒体特色,紧跟时代脉搏,这就需要主持人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够学会“变”,善于“变”。但无论怎样变,我的初心始终未变,成为一名主持人是我中学时期就有的梦想,很幸运,我能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唐珊珊)
从新出发,存而为真
我是来自文化活动专班的葛倡,在记者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想和大家聊聊我的职业转变与成长。刚刚踏入这个行业时,做的是节目编排工作,每天与播出时间表、节目内容打交道,确保节目能准时播出。那时候的工作虽然繁忙,却让我感到十分充实,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细心耐心的工作特点。在节目编排这个岗位上,我逐渐对电视节目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看到一档精彩的节目在荧屏上呈现,我都会想,这背后一定凝聚着很多人的努力和汗水。于是,我开始尝试去了解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从策划、拍摄到后期剪辑,我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随着工作的发展,我转岗到了节目编导的岗位。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我知道,编导的工作不仅仅是写稿子、剪辑那么简单,它更需要对节目的整体把控和创新能力。刚开始接触编导工作时,明显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写稿子时,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和角度;剪辑片子时,也时常因为技术不熟练而苦恼不已。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向身边的同事请教,并刻苦学习新知识,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方法。
在工作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记者的意义。记者,作为新闻的传播者和记录者,承担着传递信息、揭示真相的重要职责。而作为一名节目编导,虽然工作内容与记者有所不同,但都是在为观众呈现一个真实、多彩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节目和作品。如今,在编导的岗位上工作了一段时间,每当收到观众对节目给予的好评时,我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节目。希望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媒体行业中,能够与大家携手共进,共同为传递正能量、记录美好生活而努力。
(葛倡)
“文字宅”变身“现场咖”
在新闻行业这片广袤而充满活力的海洋里,我就像一艘小船,经历了不同方向的航行,但始终向着真理与故事的彼岸进发。今年是我在宁海传媒集团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在今年也完成了我工作的新尝试,从编辑“文字宅”“跳槽”到了编导“现场咖”,开启了一段全新且更具挑战的航行。
回想起做编辑的日子,那是我与新闻行业最初的邂逅。作为“看宁海”客户端的编辑,将客观的新闻报道赋予新媒体的活力,让标题更加的引人注目,让新闻具有网感的同时又不乏真实。编辑工作让我学会了严谨和耐心,我深知手中的鼠标和键盘所承载的责任,因为我们是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把关人。
随着对新闻行业理解的不断深入,我心中开始萌生出一种新的渴望,一种想要更全面、更生动地讲述新闻故事的渴望。成为编导后,每一次拍摄都是一次冒险,我从电脑屏幕后走到了受访者面前,一个个文字变成了一帧帧画面,我也成为了转述故事的人,将自己的所听所闻,讲述给大众。
新闻是社会的镜子,它反映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的生活。我们是时代的记录者,肩负着向大众传递真相、引发思考、促进社会进步的重任。每一个新闻故事背后,都有着无数人的努力和付出。记者们冲锋在一线,冒着风险获取第一手资料;编辑们严谨细致地把关内容;编导们则用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将这些故事呈现出来。在这个行业里,我看到了敬业、看到了担当、看到了对正义和真相的执着追求。从编辑到编导,我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但我对新闻行业的热爱和崇敬却愈发深厚。我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前行,用我的镜头和创意,为大众带来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葛艺)
致力于制作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自从2015年踏入新闻采访部的大门,至今已经过去了10个春秋。在这段时间里,我接触并采写了大量各类新闻稿件,无论是涉及中心工作的时政新闻,还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新闻,我都曾涉足。起初,我曾认为一篇优秀的新闻稿件应当具备足够的字数,以展现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我的观点发生了转变。现在我更加坚信,新闻稿件的字数应当尽可能精简,以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正如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所言,新闻报道不应是“加法”的堆砌,而应是“减法”的精炼。在新闻工作中,所谓的“减法”实际上是指在报道中强化主题,从主题的核心、采访对象的选择、典型语言的运用等多个方面提炼出新闻的关键点。我们需要将新闻事件中的冗余枝节剔除,只保留那些最为关键和核心的信息。如果一个字能够表达清楚,就绝不用两个字。这样,受众便能在有限的文字中迅速捕捉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在追求精简的同时,准确性是必须要保证的。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会被“噪音”所干扰,那么就要求我们在新闻表达时用词必须精准,正如著名记者乔治·奥威尔所言:“每一个字都应像刀刃一样锋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精简与准确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为读者提供既简洁又可靠的信息。
从繁复到简洁,从增加到精简,变化的仅仅是形式和表达方式,而我内心的理想和初衷却始终如一。我始终坚信,新闻工作者应当致力于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制作出真正有用的新闻报道,为社会传递真实、准确、有价值的信息。
(张旭灿)
十年坚守,初心不变
今天是第25个记者节,也是我的第10个记者节。2014年从校园毕业就加入了宁海传媒集团这个大家庭,从事与自己专业一致的工作。在宁海传媒集团担任记者的十年里,我深入到了18个乡镇、街道,记录下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大事小事。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记者的责任在于传递,我的故事从田间地头到政府部门,从小镇集市到村社,很多地方都有我采访的身影。
我的工作不仅仅是报道新闻,更是连接村社与外界的桥梁。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讲述,每一个声音都应该被听见。我报道过农民的丰收喜悦,也记录过台风过境后的泪水;我见证了村社的变迁,也参与了地方政策的讨论。每一次采访,都将最真实的情况呈现给观众。
在宁海传媒集团工作,我学会了如何利用好已有的资源,捕捉每一个值得被讲述的故事。我用心记录时代的声音,传递社会的温度。我已经学会了在多变的环境中迅速适应,无论是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还是社区里的小型活动,我都能迅速进入状态,积极完成报道任务。作为一名记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因此,我始终坚持以最高的职业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确保每一篇报道都是准确无误的。
随着媒体融合,我开始尝试将传统报道与新媒体相结合,通过媒体平台,让新闻传播得更快、更广。这不仅让我的报道能够触及更多的观众,也为我提供了与观众互动的机会,让我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
十年的记者生涯,让我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有了更深的感情。通过我的记录,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宁海的故事,感受到这里的温暖和活力。
今年9月份,单位采编流程重塑,我也跟着做了转型,成为了运营中心的一员。在工作上,从幕前退到了幕后,从迷茫到摸索再到逐渐接受,为的是将我们“看宁海”APP推到更多人的面前,让更多的宁海人知道我们“看宁海”APP,在指尖就能了解宁海,这是我们科室的任务,也是我们科室每个成员的目标。
虽然我现在退居幕后,但是我依然坚守在新闻的第一线,用我的专业和热情,为宁海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宁海发声!
(刘慧娴)